全国首个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指数解析

    2019-10-25 11:22
    全国首个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指数解析
    在10月17日召开的2019第三届中国生物医药园区产业创新发展大会上,《济南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指数(2019》(以下简称“指数”)对外发布。这是全国168个国家级高新区首次发布高质量发展指数。指数拥有哪些指标?能体现哪些内容?为此,记者专门采访了济南市委常委、济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王宏志,对此进行了解读。
    揭示高质量发展核心内涵
    据王宏志介绍,“济南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指数”是根据科技部对国家高新区的发展导向,以“创新经济体”所表达的创新生态理念为基本理论依据,由济南高新区和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高新区研究中心共同研究编制,反映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动态和成效的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数涵盖“高活力双创生态”“高能级特色产业”“高水平开放协同”“高品质城区环境”“高效率治理体系”五个一级指标、14个观察维度和37个细分指标。具体来说,总指数呈现整体趋势变化,直观反映济南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最新表现;分项指数从5大方面揭示济南高新区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投入和成效;单项指标全方面、多角度体现济南高新区的发展动态,对于揭示国家高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涵和重要着力点具有很强的探索意义。
    近年来,在争创“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目标的统领下,济南高新区深入实践“生态赋能式”发展,经济社会呈现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2018年实现了“三个千亿”的历史性突破(GDP过千亿元,浪潮集团和重汽集团营业收入分别过千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超过济南市平均水平1.5倍以上,在国家级高新区排名跃升至第11位,位列山东省第一。
    五大特点反映高质量发展之路
    王宏志认为,根据指数反映,第一个特点是双创活力“强”。济南高新区创新投入强度不断加强,园区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连续三年持续上升,2018年达8.98%;打造了全国第一家人力资本产业园,对高端创新创业人才以及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持续增加。双创平台建设成效突出,山东工研院、量子技术研究院等一批新型创新平台进驻。创新创业成果显著,创业活跃度指标表现良好,其中当年新增工商注册企业2018年达到9834家,净增高企数达到185家。
    第二个特点是动能转换“快”。产业发展效益逐步提高,从人均指标看,济南高新区全员劳动生产率2018年为33万元/人,较2017年提高15%;从地均产出看,亩均增加值连续三年实现上升,2018年达到33.53万元/亩。本土创新型龙头企业快速壮大,2018年新增浪潮集团和中国重汽2家千亿级企业,形成了大企业引领带动、中小企业快速成长的发展格局。
    第三个特点是开放程度“高”。从研发投入看,R&D经费支出占济南市R&D经费支出的比例连年上升;从产业发展看,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济南市的比例达三分之一左右;从对外贸易看,对济南自贸片区的贡献度达百分之八十左右。对外合作持续深化,在整合全球资源方面,对海外人才、资本、机构的吸引力持续提升,尤其是外资研发机构增加较快,2017年为17家,2018年增加至26家。
    第四个特点是产城融合“紧”。园区数字化程度不断提升,从产业互联方面看,园区企业上云上平台速度不断加快,2018年上云企业增加至1700家,较2016年增长近2倍;从智慧政务服务看,在线政务服务用户规模持续扩大。
    第五个特点是营商环境“优”。实施夜间审批和双休日开门服务,打造便捷政务服务;推行“一包一”服务,覆盖企业440家,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全力支持创新创业,每年兑付的创新创业资金持续提高,较2017年提高41%;园区从业人员和入园企业对政务服务的满意度也逐年提高,2018年达到91.97%。
    将着重培育产业化发展生态
    “基于‘济南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指数’的指标体系和测算结果,济南高新区还存在战略性、高水平创新平台不足,高端创新人才较为缺乏;产业整体创新水平有待提升,企业盈利能力相对较低;对外合作有待深化等问题,我们将从强化创新创业、壮大新兴产业、拓展对外合作、全面深化改革等方面精准发力。”王宏志表示。
    下一步,济南高新区将发力大科学工程或国家重大科研平台,积极争取国际或国家大科学中心、大科学工程落户。重点在量子、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无人驾驶等领域实施重大科技计划或项目。建设新型科研机构,从组织和制度建设层面加强引导,出台支持新型科研机构发展的指导性意见,按照“政府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的原则,鼓励建设新型科研机构,不断夯实产业创新基础。
    同时,着重培育产业化发展生态。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充分发挥大型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建立专业化众创空间、开放产业链资源、人才和技术帮扶等渠道,引领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形成良好的产业发展生态。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科技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