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在区域中心城市产业形态复杂性演化中的

    2020-04-14 17:59
    2017年6月,国务院在对《徐州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2017年修订)》批复中,明确了徐州市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定位,这是国家层面上首次对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定位的明确认可。这一新的定位,连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要的综合性交通枢纽和“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等定位一起,进一步强化了徐州的区位优势和潜力。江苏省委、省政府也出台了《省委 省政府关于支持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意见》,要求全面落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各项任务,推动徐州综合竞争力提升,进一步为徐州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定位的确立,必将进一步提高徐州集聚经济发展要素的吸引力和密集程度,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人口的持续流入和市区户籍人口的增加。二是城市空间规模向市区周边扩张,土地要素供给增加。三是产业资本为占据区域市场制高点而加大在徐州的投资。四是各类知识、技能人才受机会吸引而进入和定居徐州。要素的多样性和城市规模的扩张为城市功能升级提供了必要条件,具有市场经济属性的各类要素和行为主体天然就有同其他要素和行为主体形成经济关联的特性,微观主体的自组织行为和政府主管部门的规范引导,将逐步形成多种尺度上的新的微观结构、中观结构和宏观结构,进而通过改变城市产业形态的复杂性而实现城市的转型升级,承载起徐州在区域经济、商贸物流、金融服务、科教文化方面中心城市的功能。
      徐州高新区作为徐州市域整体的重要板块,承担着科技创新和高新产业发展功能,迎来了徐州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机遇,必然也会面对城市功能升级和复杂性增加带来的挑战。本文就高新区如何在这一产业形态复杂性增加过程中面临的复杂性管理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
      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的理论文献分析
      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理论文献分析中,主要有分工深化理论、集聚理论和自组织演化理论,同时部分学者对城市复杂系统进行了具体分析。
      一是分工深化理论。当区域中心城市的扩大产生的新需求达到一定规模,就会促进新的分工产生,分工的深化形成了越来越复杂的生产体系和产业形态。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开宗明义地提出分工的意义:“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改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体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亚当·斯密接着指出,“各个行业之所以各个分立,似乎也是由于分工有这种好处”。斯密把劳动生产力改进的原因归结为三个:劳动者的技艺因业专而日进;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需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许多简化劳动或者缩减劳动的机械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具体产品的生产,在分工蕴含的报酬递增的影响下,会不断地把生产活动从原来的生产组织内部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生产环节和生产组织实体,形成越来越丰富多彩的产业类型。
      二是集聚理论。生产要素向区域中心城市集聚,产生了集聚效应,集聚效应进一步吸引了要素向城市流动,形成正循环机制,直到集聚的边际效应与边际成本达到均衡。克鲁格曼提出的“核心—周边模型”表明,外部条件原本相同的两个区域,在报酬递增、人口流动与运输成本交互作用的情况下,逐渐分化,最终演变形成完全不同的生产结构。在一定水平的运输成本下,如果一个区域的制造业份额越大,相对价格就越低,厂商能够支付的工资越高, 越能吸引更多的制造业工人。在这种情况下,经济的对称结构将变得不可持续,从制造业原本均匀分布的经济中将逐渐演化出一种核心—周边结构。核心区域将进一步提高吸引要素集聚的能力,并成为区域中心城市,周边区域成为中心城市的经济腹地。
      三是自组织理论。生产要素和经济主体向区域中心城市集聚后,通过市场的自组织机制从一个稳态结构向另一个稳态结构演化,最终在产业分工深度和广度上都形成新的复杂性。自组织理论认为,一个稳定的、处于平衡态的系统结构,随着环境向系统内部输入的增加,会通过扰动和分歧点,逐步进入一个远离平衡态的状态,然后通过涨落机制或协同机制,形成要素之间新的关联、长程结构或者新的层次,从而达到一个新的有序系统。新的系统通过有序程度的增加,即复杂性的增加,把进入系统的新增要素变成自身结构的一部分,进而实现系统的进化。区域中心城市的新增要素持续流入,通过自发的构建市场经济关联纳入到城市系统中,引起城市在微观机制和宏观层次的渐进性变迁。同时,地方政府作为城市的管理者,通过规划引导和政策规范等他组织方式,引领城市跳跃性变迁,体现了地方政府对城市系统自组织复杂性增加的管理。
      四是实证分析。城市发展各个领域的复杂性已经日益成为分析城市的重要视角。陈月的《复杂系统自组织视角下的县域人口城镇化研究——以县级城市常熟为例》从复杂系统自组织角度分析了常熟市人口城镇化的特征,梳理了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三个层面的自组织路径。房艳刚,刘继生的《城市系统演化的复杂性研究》运用层次理论分析了城市系统演化的复杂相互作用,论述了城市系统演化的组成异质性、时空复杂性、决策复杂性等特征和规律。郑蔚的《基于复杂性理论的城市经济网络研究进展与展望》用复杂性理论的视角将城市经济网络研究的发展历程,提出了城市经济网络结构的动力学影响以及城市经济网络的安全管控和功能优化等重要课题。高华从产业集群这一中观层次提出了复杂适应系统的演化问题,认为产业集群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并运用复杂理论建立产业集群形成与演化的系统模型,提出了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发展动力及掩护路径。陈杰的《创新型产业园区的构建与发展——系统复杂性视角》运用系统复杂性理论分析显示,产业园区具有极端复杂的外部环境和结构内涵,其作为一个耗散结构,通过持续创新的自组织行为而实现系统的适应性自稳定。李丹丹等人的《中国城市尺度科学知识网络与技术知识网络结构的时空复杂性》运用复杂网络与地学空间分析方法,从整体网络结构特征、择优链接性、中心城市及其自我网络的空间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究知识溢出的时空复杂性,指出中心城市具有明显的等级结构,空间分布总体呈“大分散小集聚”特点。白泉涌的《基于复杂流网络的区域经济规模发展研究》运用图论的流网络理论研究区域经济规模度问题,给出了区域经济规模度和寻找聚集经济核心区定位算法,揭示区域经济规模发展的复杂性实质。
      上述理论从不同角度对城市产业体系的发展提出了理解,对进一步分析区域中心城市的复杂性提供了支撑。本文将从城市的复杂性演化机制和复杂性管理角度对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演化进行分析,可以为高新区应对复杂性演化提供一定的启发。
      区域中心城市复杂性演化机制
      区域中心城市的复杂性演化受要素数量和规模,参与主体及其行为的多元化,系统结构层次性增加及复杂系统内部超循环机制的升级等多种因素影响,现就上述因素进行具体分析。
      一是要素数量和规模的增加。一定数量的规模是区域中心城市实现分工深化和集聚效应的基础。只有特定需求达到临界规模以上,才能为新的分工提供足够的市场基础,也才能通过规模化经济实现平均成本的降低。要素规模的扩大体现在人口、土地、资金、技术、资本等多个方面,其参变量是人口规模的首先增加。人口通过区域中心城市未来发展的预期进入城市,首先增加了与人口相关的各方面的市场需求,其次带来了人口所拥有的人力资本和资金、技术和社会网络,再次带动了城市中心地带租金的提高,进一步推动低附加值产业从城市中心向城市郊区扩散,进而推动了城市边界向周边扩展,周边更多的土地要素纳入到中心城市的经济运行系统。中心城市各维度体量的增加,通过市场预期吸引产业资本和科技、人才等产业要素集聚,推动中心城市在经济社会整体系统层面上的提升。
      二是主体及其行为多样性增加。多样性是创新和复杂性增加的基础,不同属性的要素通过各种组合建立短程和长程关联,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系统从简单性不断向更高的复杂性发展。多样性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景观、民俗、价值观等各个领域,共同交织在城市经济社会系统的互动与演化中。其中,产业的多样性既是城市经济社会系统中要素多样性的代表,也是这一系统中多样性的结果。徐州的产业基础是以徐工机械为代表的工程机械产业,吸引了卡特彼勒、利勃海尔、海伦哲等知名公司的入驻,并由此衍生了围绕徐工作为龙头的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对徐州周边的工程机械形成了一定的配件需求和整机供给辐射。随着保利协鑫多晶硅生产线的引入和升级,围绕该环节形成了上游的坩埚新材料、下游的切片、电池和光伏发电等光伏产业链环节,形成了新的支柱产业。随着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的逐渐确立,不同行业的龙头企业为充分利用徐州区域中心城市的市场需求和交通区位,把区域生产制造中心和区域总部设在徐州,带动了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的发展,产业多样性得到了快速发展。以产业为代表的中心城市各类要素多样性的增加,提高了中心城市的活力和创造性,城市系统的复杂性也随着增加。
      三是系统结构层次性增加。系统可通过增加层次的方式把新的要素纳入其结构之中,并通过增加该系统的结构性和有序性来实现系统的升级。系统层次的增加,同一层次中要素的联系结构以及上下级层次的关系增加,共同构成了系统复杂性的增加。城市系统是一个包含多层次结构的复杂巨系统,其中的子系统如经济系统、社会系统、教育系统、医疗系统等无不是低一层次的复杂巨系统,其本身也包含了丰富的层次结构,并随着城市自身复杂性的增加而扩展着各个子系统的层次结构。以产业科技创新系统为例,可以看出中心城市复杂系统中层次性的增加带来的复杂性提升。随着地方政府对创新创业重视的增加和扶持力度的增强,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推动,作为创新创业基本要素的创新点子和创业人才集聚增加,政府创建的双创空间载体、投入的资金和人力也在迅速增加,既体现了要素数量质量的增加,也体现了要素多样性的增加。为提高对创新创业管理的效率,地方政府成立了独立的管理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对双创进行管理和服务。为提高对双创企业的服务的专业性,或为提高孵化载体的孵化效率,管委会又引进专业的孵化器运营公司管理孵化器。在孵化器内部,具有一定行业影响力和信息积累的企业又划出独立空间对具体行业的小微企业提供孵化服务。这种嵌套的多层次孵化系统增加了创新创业多样性,使整个区域的创新创业更具活力和有效性。
      四是系统内部超循环升级。超循环是系统从低层次系统向高层次系统,从低平衡系统向高平衡系统演化的重要机制,符合城市经济社会系统中各个子系统循环运行的特征。超循环理论认为,最基本的异质要素之间形成简单循环,数量众多的简单循环构成了系统的基本活动。但是这些简单循环之间如果没有新的关联,就是一种锁定在低平衡状态的低级系统,其结构简单、层次较少、复杂性较低,能够处理的有序性和可供循环的物质体量都较低。只有当这些简单循环中的一部分通过新的关联建立起各个简单循环之间高级别循环机制,才能够建立起更加高效的系统循环。而联系各个简单循环的新的循环机制,不同于简单循环机制,因此高级别循环机制的出现也体现了系统复杂性的提高。城市作为一个高度复杂的循环系统,其中架构机制就是多层次的超循环叠加而成。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其超循环机制在低层次的简单循环和高层次的超级循环都发生着变化,现代城市空间架构扩展及交通体系的延伸升级体现了超循环扩展机制。随着涌入城市人口和各种要素的增加,城市周边区域相继建立新城,生活、生态和生产设施的完善代表了新城作为一个次区域循环结构的生产。同时,为了增加主城区与新城之间功能连接,城市交通干线通过新建公路、快速通道、绕城环线等方式,把主城区和新城纳入一个统一的但是更加高级的超循环系统。这一高级别超循环的增加,既扩展了城市的空间架构和功能,也提高了城市整体系统的复杂性和运行效率。
      城市经济社会系统的复杂性还体现在发展动态性、不确定性和对环境的适应性,这些特征连同上述分析的规模性、多样性、层次性和超循环机制一起,不断推动区域中心城市实现功能的升级,不断推动产业向新的产业业态和更加高级产业结构演化。这既为身在其中的高新区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如何管理这一复杂性是高新区管理者需要面对的课题。
      高新区的复杂性管理
      高新区要抓住区域中心城市复杂性升级带来的机遇,需要理解城市发展的复杂性演化机制,更需要对复杂性演化的进程进行主动管理,利用区域中心城市的优势吸引要素向园区集聚,实现高新区的高质量发展,也可通过高新区自身功能的完善和质变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复杂性演化做出贡献。高新区应对复杂性演化的管理,是用复杂性管理来应对复杂性,具体包括时间复杂性管理、空间复杂性管理、体制机制复杂性适应管理和应用大数据辅助管理四个方面。
      一是时间复杂性管理。高新区的时间复杂性管理是应用复杂性理论对高新区发展进行前瞻性和战略性的管理。时间的特性且有不可逆性和不可超越性,对过去发生的事情无法逆转,对未来的事情无法准确预知,只能按照时间矢量展开的当下性来把握发展过程。但园区管理者可以通过人类独有的思维能动性来实现对时间的理解和管理,具体包括对未来事件的前瞻性管理,对过去时间累积效应的改变和对当下园区演化的速率和节奏进行管理。前瞻性管理需要在把握宏观环境、区域环境、所在区域中心城市的系统发展趋势和产业技术发展趋势中,制定能够切合趋势发展脉络乃至引领发展趋势的未来蓝图。对未来时间的管理不但涉及到对园区外部环境系统的精准把握,还涉及到园区管理者塑造未来格局的魄力和格局。对过去时间累积效应的管理,与未来时间的前瞻性管理密切相关,未来管理引导历史累积效应如何通过变化来达到前瞻性定位和目标。这种引导从过去演进到未来定位的复杂性管理,以当下性的管理为必要条件。由于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化时代的事物演化速率截然不同,而且不同的管理模式和思想观念下对事物演化引导的速率也相差甚远,因此如何提高引导园区发展变化的速率和节奏,是当下性时间管理的重要内容。
      二是空间复杂性管理。高新区空间管理复杂性的特征是地理空间的有限性、固定性和产业空间、价值空间的无限性及增值性。空间复杂性管理首先是通过规划把高新区空间格局提升到与区域性中心城市未来发展相匹配,并且能够引领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这需要把园区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复杂系统的有机构成部分并根据结构功能分工确定好自身的板块功能组团。其次,需要通过有形的交通网络打通与区域中心城市系统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需求流和供给流的联通,既能够利用区域中心城市的优势吸引资源向园区集聚,更为重要的是利用并参与区域中心城市复杂性带来的分工深化递增收益和集聚效应的发挥,提升园区系统循环的质量和效率。三是对园区内部空间的复杂性进行管理,通过复杂性系统原理确定功能组团和流通道,以要素多样性、规模性、层次性、超循环、非线性等多种机制提高产业空间和价值空间能力,提升园区空间内涵和层次。
      三是机制复杂适应性管理。这涉及到到园区运营管理者的自身管理。区域中心城市复杂性演化为高新区管理者带来了机遇更带来了挑战,复杂系统的时间维度多样性和空间维度的可塑性更要求园区管理机制的适应性进化,通过复杂性思维和机制来应对复杂性。首先是加强对复杂性系统运行机制的理解,改变还原化思维及其带来的部门职能分工分割和信息不畅等不足,用整体性、动态性和非线性的系统思维从复杂系统要求进行思维和管理。其次是重新根据复杂性系统的特点对管理体制机制和业务服务流程进行梳理,通过对复杂系统运行和流程的加深理解进行业务流程的再造。再次是实现体制机制管理的柔性化,根据职能进行分部门分工无法全部和及时反映园区系统的复杂性和变化性,僵化的管理体系无法应对复杂系统演化的要求,必然需要高度柔性化和即时响应的管理体制,才能够跟上复杂系统的演化节奏并引领复杂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方向。
      四是大数据辅助管理复杂性。高新区主动或被动纳入区域中心城市的复杂系统后,运行的复杂性随时间递增与园区管理者数量的有限性形成了矛盾。这种矛盾一方面通过管理者正视复杂系统的复杂性而通过体制机制设置解决,一方面可借助现代技术工具辅助管理者进行复杂性管理。大数据在处理多元化、大规模、实时性、智能化等领域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通过信息数据采集、共享、处理和应用,形成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的大数据管理体系,形成园区管理的智慧化和高效化,实现园区对内部复杂系统的复杂性管理。
      高新区的复杂性管理归根结底属于园区管理者自身,而采取的管理模式及其所能够形成的时空演化速率,将对高新区的未来发展形成重要影响。由于时间的不可逆性和空间的初值依赖性,用复杂性管理来实现对复杂系统的引导,将为高新区抓住机遇和迎接挑战提供更加有利的工具。
      为提高高新区应对所在城市升级的能力,应该用复杂性观念对复杂性本身进行管理,需要从时间复杂性管理、空间复杂性管理、体制机制的复杂性适应演化和借助大数据对园区进行复杂性管理辅助。通过上述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措施建议:
      一是高新区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有机构成整体,既要借助区域中心城市的能级提高自身定位,也要通过自身建设为提高所在区域中心城市的能级进行引领。
      二是高新区管委会作为管理者,需要树立复杂性管理的思维,用复杂性来管理复杂,建立适应性的时间复杂性管理和空间复杂性管理机制。
      三是高新区管委会应充分重视不同产业形态和发展模式下,其时间演化速率对管理带来的挑战;同时充分重视有限物理空间下所蕴含的结构性空间、层次性空间、非线性空间、超循环空间等机制性空间,以及产权空间、创新空间等经济价值空间所蕴含的潜力,并进行有效管理。
      四是复杂系统的效率是有边界的,为提高复杂系统演化升级的空间,需要降低系统构建新关联、新结构、新层次和新循环的各种成本,提高收益,促进和激励园区系统向更高能级进行自组织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