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发展格局谋划“十四五”新目标新任务

    2020-10-26 15:27
    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并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联组会、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多次强调其论述。这一战略部署深刻揭示了全球经济低迷期我国有效应对疫情冲击的基本途径,以及未来较长时期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也是“十四五”新发展阶段应对新形势、新使命的战略谋划和战略布局。
    新发展格局是主动应对新发展阶段的战略决策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发展阶段,国内外发展形势将发生重大变化。从国际大局看,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世界大变局加速演变。当前,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交往受限,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民粹主义、种族主义等思潮活跃,社会骚乱此起彼伏,地缘政治风险上升,许多国际公约、国际准则失效,国际秩序处在关键路口;中美博弈加剧,中美关系遭遇严峻考验,两国间的贸易、科技、金融等领域的博弈更加激烈,“去中国化”、科技“脱钩”等极端情况出现的风险增加;两种制度、两种道路的博弈持续深化,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认同中国的发展道路,两种道路、两种制度的较量逐渐让位于西方发达国家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两种发展模式的竞争。
    从国内大局看,当前是近代170多年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进入到最为接近实现这一目标的历史阶段,也是我国经济社会深度转型的关键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较大压力。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十四五”时期,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其次,内部风险集聚,转型压力加大。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及其内部收入差距较大,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动能转换困难相互交织,金融风险、地方债务风险、消费乏力、就业压力等各类风险凸显,人口政策、对外开放、教育、医疗、国企等方面的改革难度不容小觑。
    面对“十四五”新发展阶段新目标、新使命,我们要胸怀、统筹“两个大局”,更加重视国内国际循环的内在关联性和根本一致性,更加重视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平衡和协调,把国内国际双循环统筹起来,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彼此支撑、融合发展的新发展格局,以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经济发展新优势,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局面。
    推动形成国内循环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十四五”时期,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深度挖掘内需潜力,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能力和水平,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构建以内需体系、市场体系、产业体系为主体框架的国内循环体系,推动形成国内循环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一是扭住国内循环体系的战略基点。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更加重视国内需求和国内市场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二是夯实国内循环体系的体制基础。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坚决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及其他各方面的改革,构建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定型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三是畅通国内循环体系的基本环节。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加快形成生产高效、分配公平、流通顺畅、消费强劲的生产关系,充分释放产业创造力、分配推动力、流通保障力、消费拉动力,畅通产业链和产业循环、价值链和价值循环、供应链和市场循环。四是优化国内循环体系的空间布局。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开放高地、发展高地为重点,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强区域、城乡等不同级次产业链接融合,形成世界级产业集群和循环。五是筑牢国内循环体系的产业根基。积极调整国内外产业链布局,形成以国内产业链为基础、努力向国外中高端产业链延伸、以内为主、内外兼顾的国内国外产业链新布局。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积极构建以我国为中心的产业供应链生产组织网络,平衡好制造业产业链外迁和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关系,着力提高产业配套发展能力,全面提升我国在重要链条和关键环节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增强产业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充分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加强集体攻关,强化创新能力和保障能力,逐步实现在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逐步实现进口替代。
    加快构建国际循环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系
    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十四五”时期,不管国内国际形势发生多大变化,我们决不能被逆风和回头浪所阻,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应对国际经济格局变化和挑战,秉持开放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增强国内国际经济联动效应,加快构建以新型国际产业体系、新型国际贸易体系、新型国际货币体系、新型国际标准体系、新型国际治理体系为主要支柱的国际循环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系,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一是合力营造全球化的有利环境。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决反对保守主义、孤立主义和逆全球化思潮,引导促进全球化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切实维系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形成的价值链产业链体系。二是营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营商环境。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改革和负面清单制度,吸引先进国际资源来华投资发展。三是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理念,以“一带一路”为重点,依托开发区、自由贸易试验区、自贸港,促进商品、资金、技术、人员更大范围流通,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四是加快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以抗疫互动合作为契机,以产业链调整为抓手,以加强同东北亚、东南亚的区域合作及推进RCEP、中日韩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点,形成合理分工、有竞争力的区域一体化布局。五是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努力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贸组织等治理机制改革,推动金砖国家、上合组织等机制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推动完善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治理体系,引领国际规则体系向更公平合理的方向转变,拓展国际循环的发展空间,按照互利共赢、公平竞争的原则对接世界经济循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