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供应链集群式外迁风险分析和建议

    2019-04-01 15:03
    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政研室
    随着制造业的发展,我国各地生产要素全面回升,价格全面上涨,随后产业发生位移。近年来,沿海地区,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相当一部分制造业开始呈现出供应链集群式外迁趋势。有部分企业选择从珠三角、长三角外迁至中西部地区,也有部分企业选择迁移至国外。如浙江省成衣及制鞋等多个本土企业已将生产制造基地外迁至东南亚国家或将生产制造环节外包,江苏500多家无锡企业外迁安徽南部郎溪县。东莞、江苏等手机代工企业万士达、联胜科技、闳晖科技、奥思睿、诺基亚接连宣布停产,苏州至今已有16家世界500强企业外迁,苹果供应链的台厂仁宝、纬创、台郡、美律、可成、英业达等也都有将产线撤出大陆计划。部分日本和美国等企业正在加速将产线从中国转移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彭博社援引中国美国商会和上海美国商会的调查表示,中国430多家美国公司中约有三分之一已经或正在考虑将生产基地转移到海外,东南亚是他们的首选目的地。而最近一些中高端产业的中国电子科技公司,也选择把产地迁往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地区。基层分析,吸引企业集群式外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存在四个方面:一是人工成本上涨较快。近些年快速上升的人工成本,让逐利的资本考虑撤离。以苏州市为例,目前苏州市居民平均年工资年均增长幅度达到9.67%,超过了GDP增长速度。工资快速上涨导致制造业劳动力成本飙升,制造业低成本优势正逐渐消失。二是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一方面企业自身竞争力下降,跟不上时代要求的低端制造业终将走向外迁、倒闭,如近年来撤离苏州的外资企业大部分属于电子制造业的代加工厂或组装厂,这些企业自身盈利能力较弱,抵抗产品更新换代和同行竞争的能力较弱。另一方面,地方资源要素制约日益严重,导致一部分小规模企业想发展,发展不了,许多具体问题解决不了。如一些企业缺发展空间,供电、供水制约明显,而这些要素在以上地区都较充裕。三是企业自身发展需求。一些企业,从产业产品升级换代、工艺设备更新改造的角度,实施梯度转移,把一些低档设备、产品、技术与当地的劳动力、土地等资源优势进行重新组合,发挥最佳效益。另外,一些外资企业为规避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或是受西方反华思想引导,也选择将我国工厂外迁。四是地方政府利益博弈。近年来,各地都掀起了招商引资的热潮,企业家也马上成为地方政府眼中的“香饽饽”,为了吸引企业家的投资,各地政府更是使出浑身解数,在税收上进行照顾,在土地上进行择优安排,在劳动力方面也是保证供给。例如,在富士康河南建厂的谈判中,郑州市为接纳富士康已作了10平方公里的用地计划,工厂选址在郑州新区的航空港区。郑州市政府一位官员表示,为把富士康引进来,郑州市愿在土地供应、保障、税收、用工服务等各方面给予“最大限度的利益让步”。
    对此,基层建议,一是强化宏观调控,推动制造业提质增效。强化宏观调控,合理利用当前制造业优势和产业集群的体量,科学引导落后产能收缩,鼓励淘汰、外迁过剩产能,为新动能的培育留足空间。同时,通过对生产经营要素的重新整合,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孵化一批一流制造业企业,打造先进制造名片,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增强先进制造业在全球配置生产要素的能力,助推产业集群发展壮大。二是集聚创新资源,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鼓励各地开展“双创”活动,打造创新城市,强化区域科研人才与科研经费集聚力度。加速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推动先进制造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提升制造供给体系质量。建立健全保税物流中心,打造进出口配送基地,通过提供包括全球海运服务、报关报检、进出口代理、配送、供应链金融等在内的供应链一体化服务,降低企业的总体物流成本。三是优化营商环境,提升企业融资能力。出台金融扶持政策,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解决企业创新融资贵、融资难问题;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引导各类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借助资本力量,加速集聚海外高端创新资源,营造开放协同高效的创新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