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经开区加速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内生动力

    2020-07-10 15:29
    近年来,常州经开区围绕建设“全市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生态文明示范区、产城融合样板区”目标定位,厚植法治沃土,聚力三大改革,强化要素保障,以建设一流营商环境为抓手,行政效能持续释放,经济新活力不断激发,载体平台能级不断提升。
    厚植法治沃土,激发制度化内生动力
    优质营商环境的打造,需要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护航。开发区营商环境法治化,既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的根本保障。
    常州经开区坚持“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从提供便捷优质的立案,到坚决打赢“用两到三年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攻坚战,从制度建设、行动落实、法治宣传三个方面着手,赋予区内企业真正的安全感和获得感。
    在制度建设方面,常州经开区规范财产保全制度,对辖区内的重点民营企业进行排查摸底,根据企业资产、纳税、履约、信用等情况制定保全企业“白名单”制度,加大保全审查力度,切实减少审判执行活动可能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产生的不当干扰和影响。同时,通过选派驻点法官、指导人民调解、协作司法事务等六项具体措施,常州经开区创造性建设新形势下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在信息互联互通、风险预测预警、纠纷联调联治等方面形成工作合力。
    在行动落实方面,常州经开区围绕“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责任必须为”的要求,抓实抓细执行保障,组织开展涉民营企业债权专项行动,坚持快速、高效工作导向,综合运用各种强制手段,加大执行力度,有力保障民营企业胜诉权益得到及时实现。
    为聚焦问题对症下药,常州经开区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开展“司法护航高质量发展”企业家座谈会,通报法院主要工作,分析近年来涉企纠纷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广泛征求企业家的意见建议,共同商讨优化法治营商环境的意见措施。
    在法治宣传方面,常州经开区集中发布优化法治营商环境的典型案事例,进一步强化以案释法,通过加大审判执行及司法服务保障力度,汇编整理涉企矛盾纠纷中涌现出来的典型案事例,通过“两微一网”、举办新闻发布会等形式集中发布,营造司法尊商、重商、安商、护商的良好舆论氛围。
    随着区域竞争向深层次、高水平发展,常州经开区着力推动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建设,不断破除各类要素流动壁垒,为民营经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让民营经济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聚力三大改革,打造优质政务服务环境
    企业的办事效率高不高,办事体验好不好,是评价营商环境优质与否最直观的因素。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同时依法服务好每个企业,是常州经开区保持高质量发展的秘诀。
    在具体工作机制上,常州经开区通过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改革、告知承诺制改革、综合执法改革三项改革,加大服务力度,高效解决企业困难。
    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改革,提升“放管服”质效。常州经开区从建机制、抓创新、推政务、优服务、提效率五个方面着手,按照“谁审批、谁负责,谁主管、谁监管”原则,建立行政审批协作联动制度和行政审批与监管联动机制,推行审批、监管信息“双推送”,形成审批与监管相对分离、相互配合、相互监督的工作格局。
    为提高审批效率和服务效能,常州经开区打通线上办理路径,实施窗口“前后台分离”,切实做到“一张网络管服务”。推行信用承诺预审制和代办服务措施,对重点工业项目审批手续办理情况进行全面梳理、提供办事流程和指导,掌握项目审批推进情况,实现各审批环节无缝衔接。
    实现“2345”工作目标是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改革的重要环节。常州经开区制订出台“2345”工作方案和《经开区关于简化市场主体住所登记的实施意见》,设置工业“45”专窗,落实多评合一、多图联审、并联审批、项目预审等改革措施,加快构建“路径最优、材料最简、时间最短”的全新审批流程。
    落实告知承诺制改革,推进政务服务减“证”提效。2019年8月,常州经开区在全省率先开展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试点工作,以改革助力群众少跑腿,以减证方便群众好办事,全力提升办事效率和服务效能。
    告知承诺制改革开展半年多来,常州经开区行政许可事项平均减少申请材料20%以上,其中施工许可证核发事项精减申请材料60%。相关改革事项审批效能大幅提升,0.5个工作日内完成企业登记、公章备案刻制、银行开户、税务事项办理全流程110户,1个工作日内完成企业开办全流程672个,平均时限1.08个工作日。施工许可办理平均时限11.4个工作日,不动产登记办理平均时限2个工作日。
    深化综合执法改革,提升执法服务水平。常州经开区积极开展综合执法试点管理,通过整合执法资源,聚焦“放得下”和“管得了”两项工作,形成“五指抱拳”的执法效果。
    一是聚焦“放得下”,推动执法力量由单兵作战向全员联战转变。机构和队伍的改革是综合执法改革的关键环节。常州经开区整合优化执法机构,探索出“1+4+4+6+1”模式,即:1个综合行政执法大队;综合服务、法制监督、督查教育、案件办理4个中心;城管建设(机动)、社会事业、公共安全、市场监管4个中队;横林、遥观、横山桥、潞城、丁堰、戚墅堰6个派驻中队;以及1个警务中队,力争实现“一个拳头聚合力”。
    二是聚焦“管得了”,推动执法水平由轻重不一向高效统一转变。常州经开区规范行政执法制度,积极做好业务流程“五统一”,即:执法主体统一,处罚内容统一,执法文书统一,执法流程统一,平台建设统一。同时,通过执法力量下沉、执法权力下放及启用执法中队印章等措施,赋予派驻中队应有的独立处理内部事务和对外宣传权限,真正做到执法力量“一竿子插到底”,给执法者戴上“金箍”,也穿上了“防护服”。
    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中,常州经开区及时出台8条措施解决区内企业缺工困境,各镇(街道)向每个拟复工企业派驻驻厂员,现场指导企业按照疫情管控“六个到位”要求准备复工流程,协调解决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物资,为经开区精准有序复工提供保障。3月22日前,经开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全部复工,复工企业总数超5000家。
    强化要素保障,释放高能级平台“强磁场”
    市场主体创新成长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有效的要素保障是营造高质量营商环境、增强市场主体活力的源泉。
    近年来,常州经开区从金融、人才、科技等方面着手,强化各方面的要素保障,营造优质“软环境”,释放高能级平台“强磁场”,助推区内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在金融要素保障上,常州经开区制定出台《关于促进金融业机构加快集聚发展的政策意见》《关于促进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加快发展的政策意见》《关于促进股权投资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地方发展评价激励办法》等系列政策,以政策供给创新营造良好金融环境,吸引金融资源集聚,激发区内金融创新活力。
    2016年12月,常州经开区成为全省唯一一家获批省级金融改革创新试点区的开发区。近年来,常州经开区立足区内产业资源优势,以应用金融组合创新为切入点,坚持把推进企业股改上市作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推动苏南模式转型升级的战略之举,着力做好已上市企业的持续资本运作文章,为区内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提供有效金融供给。
    在人才要素保障上,通过“龙城英才计划”,常州经开区引进海归博士陈新,并支持其创办宁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其免费提供三年的生产和办公场所。同时,常州经开区深入企业辅导其项目及资质申报,帮助宁录生物获得各类科技、人才项目资金超1000万元。
    在科技要素保障上,常州经开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着力打造集政策查询、补助申请和项目申报于一体的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为弥补线上知识产权服务空白,常州经开区科技局推出集前沿信息发布、产业信息导航、专利维权援助等版块于一身的经开区知识产权线上综合服务平台。
    促进产学研融合是加快技术创新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常州经开区围绕重点企业、高企、科技型企业,联合省创新协会、南京工业大学铸造专题服务活动,实行精准一对一菜单式科技服务;联合省创新协会、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市车辆轨道交通行业协会、“天天5.18”科技服务平台等部门,举办高企申报辅导会、“4.26”世界知识产权日主题活动、轨道交通产业知识服务平台专题培训等系列活动,涵盖科技政策解读、科技金融服务、科技项目申报等,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当前,常州经开区正全力开启“一争创三打造”的发展新征程,即争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建设“强富美高”高质量开发区铸雄魂;打造苏南模式转型升级示范区,为建设高质量开发区强筋骨;打造基层社会治理试验区,为建设高质量开发区固本元;打造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区,为建设高质量开发区畅血脉。
    常州经开区将积极抢抓新的政策机遇,切实把深化改革的红利转化成创新发展的活力。深化行政审批改革,稳步实施综合执法扩容,创新实施执法机制,加速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鼓励引导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营造实体经济发展的“暖气候”,争当全市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区。
    (常州经济开发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