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区需要构建“内外循环”的生态系统

    2020-04-07 17:22
    园区快速发展面临的问题
      受国家政策引导,许多二三线城市均有意向投入到人工智能+园区的建设中,但需要警醒的是,在“一窝蜂”的热潮中,产业园区的定位、产业内容的选择、主导产业的培育方向是否和所在地区的城市主体产业发展定位、市场社会需求、经济适应度以及人才资源相匹配?既要避免“空心园区”的新一轮产生,造成土地、投资、技术等要素的闲置与浪费,还要克服“小马拉大车”的急功思想。
      当前产业园区的建设,除了要冷静思考、前瞻性规划,切莫冲动跟风建新外,更应当利用现有老旧产业园区进行更新改造,释放“二次活力”,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盘活周边的公共事业建设,有效降低新投入成本。同时,产业园区的良性发展更需要注重产业生态系统的搭建,形成“内外循环”两条路径。
      园区生态系统:“内循环”搭建
      产业支撑搭建:致力打造形成产业综合体。
      当遇到招商引资、产业布局、企业培育等困难时,部分产业园区往往会改变最初的整体业态设计方向,引入与产业链不相关的企业,而短期的利益却往往会损害长期的效益。
      企业结构搭建:建设“大小企业”均衡的生态系统。
      企业结构上,既不能都是大企业,也不能都是小企业。这样既能保持经营业态的稳定,也能起到内部孵化加速的作用。这就需要园区在空间的设计上有预先规划。受“双创”政策的引导和“共享办公”的新思潮影响,很多产业园区在建设初期采用工位式的办公楼宇设计,这对于初创企业是适用的,但是产业园区却忽视了一点——企业会“长大”。当初创企业快速成长,甚至成为独角兽企业时,“共享办公”的方式显然不满足于企业的需求,由于硬件条件的缺失,导致培育出的优质企业外流,既不利于产业园区发展的稳定性,也对还处于成长阶段的企业发展不利。
      园区生态系统:“外循环”搭建
      受国家政策导向,近年各地对于新一代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等领域关注度持续升温,均旨在打造高质量产业园区,对于本土新兴企业较少的地区而言,促使产生了新一轮的“挖企业大战”。
      一方面,各地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政策优惠手段吸引其他地区企业入驻当地产业园区。另一方面,当地政府通过不断让利的政策以留住本地园区内的企业。“挖企业大战”加剧了政策优惠力度的比拼“内耗”,逐渐偏离了市场导向,不仅折损了实际的经济收益,更是让企业依赖于政策扶持,缺乏自身革新动力。
      事实上,在国家区域协同发展的战略下,产业园区的运营一定要摒弃区域化、封闭化、孤立化的模式,既要有“迎进”企业入驻的实力,更要有“送出”企业往更适合地区发展的胸怀与高度。产业园区将自身融入到区域协同发展中,将产业发展层级性地传递辐射到周边城市及园区,才能不断助推相关产业的升级革新,融入到一个更大更广的产业集群中。而产业园区时刻保持着“忧患意识”,在运营、管理、服务等方面不断与时俱进。
    (同济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