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全省经开区:硬核政策按下复工复产快进键

    2020-04-08 17:08
    截至2月28日12时,全省118家经济开发区复工企业共有66566家,复工人员达3307198人。疫情之下,各开发区拿出各类“硬核”举措,推动企业有序复工复产,成为全省经济运行的“稳定器”。
    真金白银增强企业获得感
    2月24日,总投资22亿元的吴江开发区博洛尼2020·天空之城正式奠基开工,将打造成集总部经济、文化创意、特色旅游、原创酒店等元素于一体的高显示度项目。这也是吴江开发区云梨路总部经济带第一个奠基开工的重点项目。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大考”,吴江开发区努力打好防疫和发展“两大战役”,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开发区。为确保该项目顺利开工,吴江区和开发区两级行政审批局在项目筹备阶段就“提前介入、靠前服务、协同推进”。目前,吴江开发区95%以上企业已通过审核实现复工复产。其中,350家规上工业企业全部复工,赛伍股份、峻凌电子等恢复产能90%以上。
    截至2月28日12时,全省各类开发区规上工业企业复工13015家,复工率为91.2%。其中全省26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规上工业企业复工6074家,复工率达97.1%,苏州工业园区、南京、徐州、宿迁、江宁、锡山、宜兴、相城、沭阳等经开区规上工业企业复工率100%。这些数字的背后,是“硬核”政策的支持,是各地针对企业资金压力、用工难、供应链中断等难题的精准施策。
    各开发区积极减轻企业负担。常熟经开区拿出“真金白银”,对区内25家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科创企业复工复产提供2.92亿元资金支持;徐州经开区提前兑现各项奖补资金2.5亿元,提振发展信心;苏州工业园区发起设立5亿元转贷基金,缓解企业贷款过程中“先还后贷”的资金周转压力;盐城经开区制定出台暖企19条措施,在金融信贷、财政补贴、减轻税费等方面给予企业帮助。
    针对企业用工难题,南京经开区鼓励开发区内企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采取“点对点”包车、包机、包专列服务,按照市场标准给予包车费用50%补贴。苏州相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政府层面的协调外,鼓励辖内企业间通过平台自行发布原材料需求信息并进行匹配,建立区内供应链闭环,降低物流成本。宿迁经开区按照产业链梳理优先复工企业,兼顾配套产业链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
    积极改进服务模式,增进企业获得感。吴中开发区优先采取网上办、预约办、快递寄等“线上”暖心服务,“不见面”受理审批项目环评、优化审批环节,为项目建设争取更多时间。丹阳经开区实行复工申报备案制,并建立规模以下企业复工在线申请平台,极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店小二”为企业纾困解难
    出台政策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的同时,各经济开发区还通过前期调研、召开座谈会以及派出“驻厂员”等方法提供个性化服务,着力帮助企业解决复工复产难题。
    相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召开企业复工复产座谈会,倾听企业疫情防控期间的生产经营诉求。淮安经开区选派361名工作人员进驻规上企业,另选派60名机关干部志愿者到街道办事处,全程指导、监督、服务企业复工。宿迁经开区对各家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及时了解物流运输、员工返岗等情况,并配齐“驻厂员”,全程服务企业复工复产。
    天合光能(宿迁)科技有限公司是宿迁经开区新型电子信息产业重要企业,产品出口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物流运输上遇到了难题。宿迁经开区招商六局副局长李小双作为该公司帮办人,立刻与天合光能总部进行沟通协调,并与宿迁市交通、公安、工信等部门积极对接。最终,苏州交运集团的方案帮企业解决了难题。
    诺贝丽斯(中国)铝制品有限公司为特斯拉中国、韩国现代、上汽通用等企业提供铝材,作为首批复工复产企业,一期生产线全部开动,复工率达100%。但其上游长期合作的供应商没有同步复工,下游提供危废品处理服务的公司也未复工,而根据规定,危废堆积超过规定要求后企业必须停产。常州滨江经济开发区相关负责人前来调查复工情况得知后,立刻进行了协调。
    服务好员工返岗“最后一米”
    不少开发区企业员工属于跨区上班,无法正常到岗。如何让复工人员出行更方便?经开区各街道社区积极作为,在为企业疫情防控及时“堵漏洞”的同时,为企业复工“强保障”,服务好员工返岗“最后一米”。
    无锡经济开发区定制与跨区员工等额数量的“出入证”提供给企业,确保符合条件的跨区人员及时到岗。南京江宁滨江开发区则对园区复工企业已进行健康筛查的工作人员发放复工证明。
    南通经开区综保区针对入住邻里中心公寓的外省人尤其是河南籍人员比重大的实际,科学制定公寓入住方案,主动对接租住企业,强化疫情防控措施,辅导企业做好防疫、员工返通等工作。在前期多次沟通对接下,河南籍员工较多的华强科技公司安排4辆大巴车,把员工从新乡接回南通。
    丹阳经济开发区日产园是镇江最大的日资企业集聚地。该园区借助多方力量,预订酒店,为企业相关人员安排住宿;为所有企业员工提供送餐服务,避免集中就餐;对特殊人才量身定制了通行政策,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将人员接至园区宿舍进行集中隔离,方便他们近距离指挥企业复工。
    (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