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危机中育新机 于变局中开新局

    2020-05-26 11:39
           当下,中国经济有难关要闯,有风险要防,未来应该怎么干?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全国政协经济界联组会上发表讲话,为中国经济巨轮行稳致远“领航”。
      “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这是习近平为中国经济形势定调后指明的方向。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称,越是“危机”之时,往往也是“化危为机”的最佳时机。只要克服了眼前的暂时困难,前面一片光明。
      经济巨轮航行,难免遇上风浪暗礁。中国经济的“危”与“变”是什么?从内部看,经济运行压力较大,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带来了困难和挑战,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产生的重创,将经济发展尽快拉回正轨确非易事。
      从外部看,环境正在发生变化,经济陷入深度衰退,多个国际组织下调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至负值;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各个市场不断刷新历史跌幅纪录;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在一些国家盛行……不确定性升温笼罩全球,不稳定的局势正在蔓延。
      面对内外变局,中国有足够能力抓牢发展主动权。习近平直言,要看到,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没有变。
      眼下,中国动能不减,势能犹在。其中,工业体系全球最为完整;1亿多的市场主体与巨大的人才红利;14亿人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人群;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投资需求潜力巨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等。
      “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没有‘伤筋动骨’。”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对此如是说。
      面向未来,习近平聚焦三个关键词:内需、创新与循环。
      “内需”——在23日全国政协经济界联组会上,习近平说,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
      杨伟民说,疫情改变了居民短期消费倾向,但改变不了中国庞大的需求潜力。“中国经济增长本来就是主要建立在内需基础上的,14亿人口的大市场,足可以拉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全国政协委员、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认为,中国目前仍有大量潜在内需有待充分挖掘,例如在文化、教育、医疗、养老等产业可进一步释放需求潜力。
      “创新”——习近平强调,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表示,疫情期间,线上零售、线上教育、线上娱乐,远程办公、视频会议等,驱动了生活服务业数字化进程的提速,催生了无接触服务的新业态和新模式,而这也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巨大需求和强大推动力。
      王一鸣认为,做好今年的经济工作,要顺势而为,抓住疫情冲击倒逼形成的新机遇,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发展,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给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循环”——习近平要求,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世界上不是所有国家都有能力提出双循环制的发展格局,必须具备超大市场规模的优势和日益增长的消费潜力。”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说。
      他进一步表示,平时双循环可互为补充,遇到国内和国际的风险与危机时,又能各自为战,充分发挥双循环制高度的稳定性、安全性的作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既针对疫情影响下,中国乃至全球制造业的产业链供应链所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方向、新途径。
    魏建国表示,未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紧紧围绕打造国内国际两个闭环供应链来开展,而基本的原则是打造一个开放、稳定、安全的“链条”。
    (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