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以常州创新园加快打造国际创新合作高地

    2020-04-14 15:04
    中以常州创新园是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作为国内首个由两国政府签约共建的创新示范园区,经历四年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全国中以合作领域内保持合作机制、合作模式、合作成果“三个领先”。截至目前,园区已集聚以色列独资及中以合资、合作企业80余家,促成中以科技合作项目20余个,涵盖了生命科学、现代农业、智能制造、新材料等诸多新经济领域;并建成了以色列中心、中以国际技术转移投资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及载体。先后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医疗器械国际创新园”,被国家发改委认定为“中以高技术产业合作重点区域”。
    一、中以常州创新园建设取得的成绩
    1、高起点编制多项规划,顶层设计逐步完善。一是编制了《中以常州创新园创新体系建设方案》。为了更好发挥中以常州创新园的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园区在科技部指导下,编制完成了《中以常州创新园创新体系建设方案》,以立足常州、服务江苏、辐射全国、链接全球为目标,围绕科技创新、项目孵化、成果转化、合作办学、人才交流等领域,着力扩大中以创新合作的“朋友圈”,努力将园区打造成为创新机制示范、创新要素融通、创新合作引领、创新经济带动的国际创新合作典范。二是编制了中以国际创新村(公社)规划。园区秉承“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发展理念,邀请以色列知名设计公司参与合作,共同编制中以国际创新村(公社)规划。围绕以色列人才、专家来园区工作和生活需求,打造集技术研发、转移转化、孵化加速、金融商务、人才公寓等功能为一体的国际社区。目前,该项目规划方案已基本确定,一期工程(包括会展中心、科研办公大楼、人才公寓等)预计今年底启动开工建设。
    2、深入实施“共建计划”,合作绩效大幅提升。园区贯彻落实市政府与以色列经济部共同签署的《关于进一步深化落实中以常州创新园共建计划的联合声明》文件精神,制订出台“共建计划”2.0版本,进一步提高对以色列项目人才落户的支持标准,并完善签证办理、住房租赁、业务拓展、子女教育等配套政策。同时,加大力度与以色列创新署联动推进以色列高科技项目申报“共建计划”,截至目前已有26家以色列创新企业申报,其中11家已通过以色列创新署审核,6家签约落户园区。2019年新增申报项目17个,新增审核通过项目8个,签约落户4个,同比呈爆发式增长,合作绩效的大幅提升获得以色列创新署充分认可。
    3、突出“中以共建”特色,创新平台初见成效。一是设立江苏省中以产业技术研究院。该研究院是园区创新体系的核心载体,也是江苏省重点支持建设的对外开放创新重大平台,目前,该研究院已经江苏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批准设立为公益性科研型事业单位(零编制),研究院运营实体公司也经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核准为“中以科技创新发展有限公司”,办理了营业执照。目前,研究院正在加紧全球招聘执行院长。二是设立以色列江苏创新中心。该中心位于特拉维夫市中心,由中国驻以大使馆和以色列创新署的支持建设,由园区和以色列专业团队共同运营,旨在通过这一平台积极探索离岸创新模式,为引进、集聚以色列创新资源和高端人才,以及促进创新项目的孵化、成果转化搭建国际化双创服务平台,打造以色列先进技术成果和孵化经验进入中国的“桥头堡”,中国资本、技术需求对接以色列创新资源的“新窗口”。目前,该中心已经试运营。三是设立固立高端装备精密制造创新中心。固高中心项目由园区与东莞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基地、深圳固高合作建设,旨在打造集“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孵化、产业加速、资本参与”为一体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项目总投资5亿元,一期建设面积2.52万平方米,主要分为:打造“新工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设立天使基金孵化培育智能终端类创业项目;建设高端主轴及精密加工项目、打造世界顶级的机床主轴生产企业三大部分。目前,该中心已经与以色列机器人协会建立合作,并纳入江苏省中以产业技术研究院下属智能制造专业研究所规划建设。此外,摩希孵化器、CIP-Trendlines双向联合实验室等中以共建平台也已达成协议并逐步投入运营。
    4、大力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创新生态日益完善。一是筹建中以常州创新园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中以两国科技、产业、投资、教育等领域专家,为园区发展和创新体系建设提供战略咨询。二是积极打造“Phoenix领航计划”。园区积极打造集“技术、金融、市场、公共、政务”五位一体的专业服务体系,为以色列企业入园发展提供定制化代理服务。三是完善中以国际技术转移投资服务平台功能。进一步优化升级中以国际技术转移投资中心平台网站,完善“撮合”等相关功能,为中以双方技术对接提供更精准的服务。四是加强知识产权合作与保护。园区依托武进国家高新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和园区省级“知识产权合作与保护试验区”建设,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服务,为以色列项目人才落户发展消除“顾虑”。
    二、中以常州创新园发展存在的问题
    1、先发优势面临挑战。从区域竞争来看,继常州建成国内首个中以合作创新园区后,上海、广州、汕头等地也纷纷急起直追,加快推进对以色列合作工作:上海市于2018 年正式提出建设“中以(上海)创新园”并制定了具体行动方案,明确从2019年开始,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树形象、五年出效益”的总体目标打造合作园区,这是国内第二个在两国外交高度建设的中以创新合作园区,受到国内外高度重视;广州市于2014 年出台了《加强广州与以色列开展高技术产业合作、抢占制高点的工作方案》,2018年又设立了中国以色列创新中心;汕头市以高校共建为基础成立中以(汕头)科技创新合作区,园区中的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于2017年正式招生。目前,国内各类中以合作园区的总数已经超过200个,在华日益增加的合作对象数量与以色列一国相对有限的创新资源形成了矛盾。同其他地区相比,虽然常州拥有先发先行的相对优势,但还不足以在日趋激烈的国内对以合作竞争中构成绝对的胜出态势,尤其是未来在与上海、广州等国际化大都市的竞争中,常州对以色列人才、资本、项目等创新资源的吸引力将面临考验。
    2、合作模式转型仍处于起步阶段。从合作方式来看,要完成对以合作方式从过去招商引资模式向平台吸引模式的顺利转变仍有很长道路要走。自中以常州创新园调整到常州科教城“科创走廊”以来,为加快转型,重点建设了江苏省中以产业技术研究院、固立高端装备精密制造创新中心一批高端创新创业平台,目前这些重要平台虽已启动建设,但是大都仍处于起步阶段,合作成果和创新成果还不多,相关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3、各方联动机制不够成熟。从工作机制来看,对以创新合作的联动机制有待加强。目前,中以常州创新园的建设和发展工作由地方政府主导推进,部省、省市联动工作机制已经初步建立,但是联动体系还没有完全成熟,人才、投资、企业进驻等政策和资源组织能力不足,体制机制创新成效有限。这与鼓励中以常州创新园“先行先试”、打造成为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试验区、深化探索我国创新创业体系改革突破点的要求不匹配,不利于让更多的以色列创新技术和创新资源在园区落地生根。
    4、双边合作互信有待加强。从目前一些项目中我们与以色列合作互信的程度来看,双方还不能完全消除各自的“顾虑”。以色列项目人才以技术立身,知识产权即是他们的“命根子”,虽然我国的法治环境有了不断改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越来越严,手段越来越多,但是仍然很难打动部分以方企业拿出技术成果与中方企业合作。反过来,中方企业向以方购买技术或者投资时可靠的信息获取渠道也不多,想要寻找好项目需要仔细甄别。另外,两国思维、语言、商业文化的差异也是影响互信的重要因素。
    三、中以常州创新园发展对策建议
    1、扛起责任使命,进一步巩固“先发优势”。在合作机制上,围绕科技创新、项目孵化、成果转化、合作办学、人才交流等领域继续深化与以色列创新署的合作,争取更多的以色列项目申报“共建计划”,努力完善省、市、区三级部门与以色列创新署的长效沟通与工作机制,确保新一轮共建计划顺利推广实施。在合作模式上,进一步健全“资本+市场+并购通道”投资模式,吸引更多国内知名资本在以色列开展投资并购,携手科教城探索“联合实验室+高校创新中心”模式,促进更多中以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建立展示、交易、转化、产业化“四位一体”的中以国际技术转移投资中心。在合作成果上,按照多元化、绿色化、智慧化发展理念,建设集技术研发、转移转化、孵化加速、金融、商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国际创新合作中心,集聚一批国际风创投机构,培育一批科技型上市企业,争创一批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国际创新联盟,积极探索国际化人才管理体系,吸引更多国际人才在园区长期工作、生活。
    2、深化对外合作,进一步凸显“集聚能力”。一是全面对接周边资源,通过发展更加成熟的合作对接模式,推动周边和全省范围内的重点产业和高端科研资源落地园区与以色列进行合作,特别是要联合更多省内高校与以色列高校开展合作,形成更强的叠加效应。二是建立合作伙伴联盟,寻找合适机会联合以色列创新署向中以创新合作联委会申请建立中以创新合作伙伴联盟,邀请上海、广州、大连、北京等对以合作重点城市作为理事会成员,邀请中以双方企业、机构作为联盟成员,建立合作伙伴对话会机制,形成沟通渠道。三是融入全球科技网络,在机制、人才、技术、资本等各方面加快积累的同时,要主动借力“一带一路”,加快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全面深化与“泛犹太”“泛欧洲”科技界的交流,在世界范围内推动更高纬度的中以创新合作,推动各大尖端科研机构和创新团队与国内相关企业合作,辐射带动全国相关产业技术创新,为国家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更多助力。
    3、完善平台服务,进一步培育“双创生态”。一是科学规划空间布局,坚持高层次谋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发展,突出抓好330亩启动区规划布局,打造集技术研发、转移转化、孵化加速、金融、商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国际创新合作中心,进一步提高园区产业创新资源承载能力,努力建设成为中以创新合作的核心承载,辐射带动常州市乃至江苏省内其他重点园区,逐步形成“一个中心、多园协同”的发展格局。二是推动平台载体建设,加快推进江苏省中以产业技术研究院理事会组建和执行院长招聘工作,借鉴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四不像”机制和以色列领先的孵化器机制,更好地整合优化中以双方的科技资源和要素,加快成立以色列江苏创新中心下属运营公司,打造以色列资源高效对接中国需求的双创“桥头堡” ,形成强大的创新源。二是完善创新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Phoenix领航计划”,针对以色列企业开展创新合作的实际需要,提供一体化服务体系支撑,继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建立行政、司法、海关联合执法机制,对企业国际化运营提供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一揽子支持服务。要加强中以创新发展基金、耀途合作基金等资本运作,加大对以色列落户初创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构建“投—贷—担”一体的科技金融体系。三是构建特色产业生态,重点针对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生命健康、可再生能源等与以色列技术优势领域高度契合的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大力促进相关企业进行双边战略投资合作,构建国际创新生态圈,并总结形成一批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创新经验,形成中以创新合作的区域示范效应。
    4、积极对上争取,进一步放大“政策红利”。一是要加紧与国家科技部沟通对接,促进《中以常州创新园创新体系建设方案》尽快获得科技部批复,力争常州园区成为全国首个由科技部批准建设方案的中以合作园区,并在中以创新合作联委会机制框架下,进一步争取国家相关部委对中以合作项目的支持政策。二是要深入开展政策研究,积极向省各主管部门反馈意见,推动我省关于支持中以常州创新园发展相关意见措施出台,争取省级层面在土地、金融、财税、人才等各方面给予园区更多政策支持。三是要充分利用高层次联动机制,现有的部省、省市联动工作机制,加强与科技部、省科技厅的日常沟通协调,邀请上级有关部门从政策指导、人才培养、试点试验等方面加大专业化指导力度,并努力完善省、市、区三级部门与以色列创新署的长效沟通与工作机制,为园区发展创造更多有利条件。
    5、坚持合作共赢,进一步推动“双边交流”。一是加强双边官方互动和往来,积极邀请以色列政商各界来常考察交流,推进党政领导赴以招商考察活动,广交朋友,促进互信。加强和以色列领事馆的往来交流,与内坦亚等更多以色列城市建立友好关系,进一步发挥中以常州创新园在两国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经贸等领域交流合作的重要作用。二是举办各类创新合作活动。定期举办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创业活动,例如积极筹备好第一届中以国际创新大会等活动,广泛邀请国内外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同襄盛举,通过活动聚集共识,促进交往,寻找节点,推动合作。三是加强民间经贸往来。积极引导本地商会和企业家赴以色列进行经贸交流考察,加强与以色列企业的经济往来合作。举办以色列产品和技术展示交易会,促进以色列产品和技术进入中国市场。丰富旅游线路,大力吸引以色列居民来常旅游,促进双边旅游业的合作,活跃民间往来互动。
    (武进高新区党政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