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发展规划

    对外投资高质量发展扬帆续航

    时间:2023-02-17

    面对国际风云变幻,叠加新冠疫情反复,2022年中国对外投资航船仍保持平稳航行,稳中有进。商务部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9853.7亿元人民币,增长5.2%。其中,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7859.4亿元人民币,增长7.2%。同期,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209.7亿美元,增长3.3%,占同期总额的17.9%,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作出了积极贡献。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亦提出,要“培育国际经贸合作新增长点”。国家对外投资政策的顶层设计,加之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调整,2023年中国对外投资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为此,国际商报特约相关专家学者,在解析去年对外投资稳中有进成绩单的基础上,就如何进一步推动对外投资高质量发展进行深入探讨。

    专家圆桌

    宗芳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研究员

    庞超然 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

    卢进勇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国际投资研究中心主任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博导

    罗长远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教授、博导

    1.2022年,在全球不确定性较高、直接投资波动频繁的背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保持了稳健增长。如何解读中国对外投资数据?取得如此成绩原因何在?

    越:在全球不确定性风险上升的背景下,2022年中国克服外部环境的多重不利影响,对外投资韧性凸显,稳中有进。从投资规模看,中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从去年同期的下行转为上升,对外直接投资逆势增长。从投资布局看,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基建等领域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新兴领域的投资合作也在稳步推进。从投资区域看,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体现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区域的投资合作不断深化。

    取得上述成绩的原因包括三方面:一是国内经济持续稳定恢复,跨境人员的往来交流也逐步恢复正常,同时中国企业加快“走出去”,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动力不断增强。二是中国的对外投资政策不断健全,侧重于优化投资方式、投资结构和投资布局,并且与全球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发展趋势相契合。三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经贸合作走深走实,为增强中国对外投资韧性提供了重要抓手,也为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复苏提供了重要动力。

    罗长远:2022年中国对外投资的增长应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看待:一是因受到三年新冠疫情的冲击,去年对外投资实现的增长是低基数基础上的增长。二是去年一些国家疫情防控向宽松方向发展,经济复苏被提上议事日程,吸引了中国部分企业和资本“走出去”寻找机会。三是全球供应链重组和调整带动国际资本流动和空间布局发生变化,各国资本都要寻找受地缘政治冲突和安全考量政策约束相对较少的国家、领域及行业转移,这也影响到中国对外投资空间和行业布局的调整。

    宗芳宇:2022年,受新冠疫情、地缘政治、能源价格暴涨等因素叠加影响,全球投资疲软。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去年二季度以来,全球无论是绿地投资还是跨国并购的新增投资项目均显著下降。在此形势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能够保持平稳增长,成绩来之不易。一是反映中国企业全球化能力不断提升,在拓展国际市场过程中能够提供更多被认可的产品与服务。二是反映中国在制造、绿色、数字等重点领域的竞争力不断提升,推动对外投资的结构更加优化。三是显示中国经济的韧性,在新发展格局中为企业参与国际循环不断提供强力支撑与动力,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重要动力。

    庞超然:中国对外投资取得如此成绩,一方面是有为政府精准发力,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持续推动对外投资合作制度体系改革创新和优化完善,不断加大有关服务促进的工作力度,新签多个绿色发展、数字经济和蓝色经济等领域投资合作备忘录,为企业“走出去”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日益成为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另一方面是有效市场作用凸显。伴随人均收入不断增长,国内资本存量稳步积累,企业国际竞争力在快速增强,各类市场主体对外投资能力和意愿提升,中国多年稳居全球对外投资前三位。随着国际经贸合作的深化,中国企业投资进入海外市场的制度性门槛大幅降低,与相关国家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都在拓展,一批重要项目扎实推进,新领域、小而美、创新型投资快速增加,为全年对外投资稳健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卢进勇:202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新冠疫情不利影响尚存、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实现了稳定增长,主要原因如下:一是对外投资政策的正向引导,包括鼓励扶持政策、促进服务政策、绿色可持续发展政策等。二是中国企业具有开展对外投资的意愿和能力。部分企业已具备较强的资金、技术、管理、人才、营销和资源配置能力,且愿意到境外投资发展,建立境外生产经营网络,在更广阔的空间寻找和配置资源,以求实现更快速度和更高质量的发展。三是中国企业的投资受到世界上众多东道国的欢迎,因为中国企业的投资不仅给当地带去资金和人才,还助力当地逐步实现产业升级、外贸增长、就业增加和技术进步。

    2.展望2023年,中国对外投资趋势如何,机遇何在,挑战几何?

    宗芳宇:2023年,全球经济与投资的复苏仍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对中国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

    机遇方面,一是随着全球疫情形势趋稳,各国将加大力度推动经济复苏,更加重视引资,有望释放更多投资机会。二是数字化和绿色发展转型成为全球最主要的两大趋势,中国企业在上述领域拥有较强的技术、产业与人才优势,可以更好契合各国的经济转型需求。三是国内外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调整,将大大提高国际商务的便利度,有利于促进已有对外投资项目落地,创造更多新的投资机遇。

    挑战方面,全球经济预期复苏仍脆弱且不平衡,产业链供应链重构受到诸多非经济因素影响,一些国家围绕供应链安全、技术安全等可能出台或强化对外资的规制性措施,这会给中国一些高技术企业的对外投资和参与全球价值链合作带来不确定性和挑战。

    庞超然:2023年,国际形势仍然复杂严峻,经济弱、需求减、供应链重构、政治局势多变的发展环境下,中国对外投资仍然面临较高的不确定性。但与此同时,从对外投资全球份额、占GDP比例以及人均投资存量和发展水平来看,中国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投资潜力巨大。数字化、绿色领域对外投资增长潜力较大,电动汽车、光伏风电、新型基建等“新赛道”发展动能比较强劲。生产力布局的跨国调整也会给企业带来较大发展空间。

    卢进勇:2023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质量和效益将会进一步提升,结构会更加合理,对国内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会更强。

    存在四方面机遇。一是中国经济将在2023年实现更快的增长,经济发展的质量将不断提升。二是对外直接投资将向高质量和高水平迈进,“一带一路”建设也将向高质量发展。三是对外投资将出现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设备、数字经济等新的产业增长点。四是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疫后经济的逐步恢复都需要更多的外来投资。

    面临两大挑战。其一,发达国家的投资保护主义在一些领域或呈现逐步强化趋势。其二,地缘政治动荡还将影响国际投资环境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

    越:展望2023年,中国坚持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鼓励企业开展国际合作,中国对外投资将继续稳健发展,投资结构将持续优化。在行业布局上,随着新一轮产业数字化变革和全球价值链绿色化发展,推动数字经济和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等绿色经济领域的投资合作也将逐步发展,成为国际投资合作的重要方向。新一轮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推进,数字经济不断重塑全球生产分工。中国在人工智能、5G等新领域、新业态拥有先发优势和国际竞争力,能够助力中国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对外投资发展。在区域分布上,中国积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合作或仍保持活跃。同时,RCEP的政策红利释放,有望带动中国企业对RCEP成员的对外投资合作。

    同时,中国对外投资也面临着挑战。一方面,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全球跨境投资保持增长动力不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期预计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2.9%。另一方面,全球投资监管不断收紧,投资保护主义兴起,中国对外投资风险或将攀升。

    罗长远:随着中国疫情防控措施的调整优化和稳经济措施的实施,中国经济增长动能将更好释放,从而增加国内投资机会。这将给对外投资带来两方面影响,并因行业和企业而异。一方面,发展战略重点放在国内的企业,可能为了抢抓国内发展机遇而放缓对外投资的步伐。另一方面,对于主要布局海外的企业,国内发展环境好转将推动其国内总部业绩成长,从而强化对外投资基础,促进企业更好地“走出去”。

    党的二十大提出中国要推动高水平开放和扩大制度型开放。这既为外国资本进入中国创造了更有利的政策条件,也为中国重启和加快与发达国家的投资和贸易谈判提供了契机,进一步拓展中国对发达国家的投资空间,为企业更好和更有效地“走出去”铺平道路。

    全球供应链产业链重组的背景下,中国资本需要进行主动调整,国际资本的调整也会影响中国资本的走向。当前,对发达国家的投资仍将面临较大阻力,中国企业要探索在不涉及安全的领域或“脱敏”产业,把中国对外投资的优势发挥出来。政局稳定、经济向好、政策相通的国家和地区,如东南亚国家是中国对外投资较好的空间区位。

    3.您认为应如何进一步引导及推进对外投资,提升对外投资质量和水平,培育国际经贸合作新增长点?探索对外投资合作新方式、拓展开放合作新领域应从哪些方面发力?

    宗芳宇:一方面,锻好新兴领域长板,引导企业用好数字、绿色等新领域新优势,加快推进传统产业链转型,加快新兴产业的国际市场开拓。另一方面,加大开放创新合作,引导企业通过设立境外研发中心、与东道国和第三国企业共同建设创新平台等丰富多元的合作模式,深化技术、人才等创新资源要素的交流合作,为双循环提供更多创新动力,助力营造开放包容的国际创新生态。

    庞超然: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加强规划指导,围绕“新赛道”“新动能”以及产业“走出去”发展出台鼓励政策,顺应产业国际化的发展趋势,稳步优化生产力的全球布局。与此同时,强化投资促进,主动创新谋划一批重点推介活动,激发企业活力;加强要素保障,推出优化人员流动、创新资本支持等措施,为企业对外投资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卢进勇:在探索对外投资合作新方式方面,中国企业应重点在以下两方面发力:一方面,加快构建中国企业主导的区域或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逐步转变身份,从产业链价值链的参与者和跟随者变为缔造者和引领者,用对外投资带动对外贸易,实现贸易与投资的互动,强化国内外的产业关联与相互促进,进一步增强中国产业链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另一方面,创新投资方式,主要应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在境外建设和布局生产、经营与研发等分支机构网络,吸纳当地企业参加,同时也可根据合作对象和环境条件的不同,采取外包发包和扩展特许加盟网络等方式。

    越:进一步提升对外投资质量和水平要把握好五个方面:第一,推动全球价值链实现向中高端攀升,完善中国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体系的全球布局,引导和推进中国对外投资深化发展,进一步优化对外投资结构。第二,以“一带一路”和RCEP为抓手,拓展对外投资合作空间,同时加强开展中国与众多国家和地区的双边投资合作,不断完善全球投资区域布局。第三,推动对外投资合作数字化、绿色化发展。通过加大对数字经济薄弱环节的投入,突破制约数字经济发展的短板与瓶颈;同时,引导资本投向绿色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领域和节能降碳领域,加大中国数字化、绿色化发展力度,拓宽对外投资合作新领域。第四,以境外经贸合作区作为对外投资合作的重要载体,完善平台建设和生产服务配套,充分发挥园区的集聚效应和对当地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推动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创新对外投资合作方式。第五,不断完善对外投资服务体系和政策环境。对照高标准国际投资规则持续完善国内投资政策体系,同时加快完善企业对外投资的行业指导、信息、金融、技术和法律等全流程的服务体系。

    4.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中国应如何进一步促进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合作?

    宗芳宇:一是加强发展规划和政策的对接,引导企业把握好沿线国家经济复苏机遇,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新贡献。二是聚焦“六廊六路多国多港”,加快推进更多标志性项目,促进贸易投资便利畅通。三是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沿线自贸区网络建设,用好RCEP,深化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合作。

    庞超然:建议充分考虑发展环境和合作条件,明确不同类型项目的定位,合理搭配各类资源,更好服务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的目标。具体来看,围绕巩固基础、创新合作、防范风险的要求,实现合作水平、投入效益、供给质量、发展韧性的提升,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罗长远:目前,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的投资需要从“遍地开花”到“线点结合”进行调整。中国企业要选择在风险识别度清晰的国家和地区投资,经济较好、政局稳定、与中国关系好的国家值得深耕。

    卢进勇:进一步促进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合作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切实推动和落实与各国政府间签订的关于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协议。第二,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的投资项目要符合这些国家的产业导向和实际需求,要能够给这些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考虑到沿线大部分为不发达国家的现实,中国企业在这些国家的优先投资行业应为基础设施、建筑建材、钢铁化工、轻工机械等。第三,应切实做到合规守法经营,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尊重当地风俗文化,重视环保和绿色发展,树立和维护中国投资企业的良好形象。

    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是推动中国对外投资合作稳步发展的重要来源。未来中国应做好三方面工作,进一步加强与上述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合作。一是推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互联网、人工智能、电子商务等数字经济发展领域,以及节能环保、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等绿色经济发展领域的投资合作,拓展国际合作新空间,培育经贸合作新增长点。二是继续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自贸区网络建设,与相关国家积极签署双边投资协定,加强投资合作。三是加快建立完善投资风险预警机制,及时防范化解可能出现的汇率波动等风险,保障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投资合作平稳运行。


专家讲堂
  • 深化改革推进开放创新 加快构建双循环经济体系 重塑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 “两新一重”协同推进,助力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 关于提升园区项目建设配套服务水平的调研报告

  • 应对全球产业链结构性重构的五大举措

  • 稳步推进新基建须做到“五个结合”

  • 怎样界定新基建概念:最大特点是市场化投资

  • 区域发展为什么要因地制宜?来自开发区整顿的

行业动态
电子期刊
友情链接: 安优网络
如神咨询 版权所有 苏ICP备120242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