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发展规划

    产才融合 优化园区人才创新创业环境

    时间:2021-12-22

    连云港开发区已经成为连云港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体制改革的先行区,加快园区建设发展,强大的人才支持是基础,人才优先发展是关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产才融合是园区发展的路径,也是人才环境优化的重点。本研究以连云港开发区为案例,对“产才融合”背景下优化园区人才创新创业环境进行探讨,并提出对策措施。

      一、实践意义

     “产才融合”发展是欠发达地区实现精准化引才的重要手段,对实现产业、人才、园区相互依存、聚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产才融合”有利于人才实现更大价值。人才最关心的是找到发挥自身才能的着力点,从而实现人生价值。产业是人才集聚的有效载体,为人才施展才华实现自身抱负提供了空间、平台和机遇。推进产业与人才的深度融合将提高人才和产业发展的契合度,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为广大人才提供彰显作为、实现价值的空间和舞台,把人才的奋斗之志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

     2、“产才融合”是创新创业人才脱颖而出的重要路径。“产才融合”的本质是创新创业人才的驱动,产业集聚引致人才集聚,产才深度融合可促进科技同经济对接、成果同产业对接、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从而推动实现产业向高端迈进。人才的集聚会为产业发展提供要素资源,被吸引和集聚的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在这种环境下也更容易出成果,从而形成先发优势,吸引更多有识之士的集聚。“产才融合”既是引才路径,也是重要的人才环境,产业的有效集聚会吸引人才向该区域集聚推动形成区域人力资本比较优势,在人才环境体系中,具有基础性作用。

     3、园区是“产才融合”人才发展路径的重要载体。“产才融合”背景下优化园区人才创新创业环境的案例研究的价值在于并不局限于对地区集聚人才的一般性常规套路的研究和广义路径的探讨,而是通过对园区人才集聚成功典型的解剖,从中总结或提取普遍性原理,通过个案一般化的过程,探索人才集聚的共性路径,在现象中寻找集聚模式。这种来自于实践的模式更有针对性、可操作性。

     4、“产才融合”有利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关键在于必须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产业实体经济上,不断激发人才在现代产业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把资金、人才、科技等要素有效组合到实体经济去,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应用转换,推动科技创新与人才、产业协同发展,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实现经济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

    二、开发区人才工作现状

    1、开发区人才现状具有样本的典型性。园区是连云港市经济发展的核心载体,在推动全市经济发展、促进对外开放、加快体制改革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全市已设立12家开发园区。开发区人才密度全市第一、创新浓度全市第一、产业厚度全市第一,2020年全年新招引硕士及以上学历高层次人才500余人。

      2、开发区在产才融合方面走在全市前列。一是紧盯发展战略。将人才政策嵌入自贸试验区建设,出台连云港自贸片区引进高层次人才的若干政策,对片区内的经营管理、专业技术、高技能等人才给予定向扶持,涉及个税补贴、项目产业化奖励、子女学费补贴、人才健康服务等多项内容,引导支持优秀人才在自贸区创新创业。2021年以来,仅自贸片区开发区区块新增市场主体1903个。二是紧绕企业需求。通过开展走访调研、交流座谈等活动精准对接企业人才需求;在驻点招商城市设立引才工作站,聘用引才专员,组织高层次人才项目路演活动,推动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同频共振。三是紧扣主导产业。举办国际医药技术大会、国际风电复合材料高峰论坛、高层次人才项目路演等活动,打造具有连云港特色、开发区标识的国际化人才盛会。四是紧贴重大工程。以各级重大人才工程为抓手,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三、对策措施

    (一)创新工作体制,提高园区产业与人才发展的战略耦合度

    1、坚持国际视野。以战略眼光、开放理念,向全球布局、向高端延伸,精准靶向猎才,推动引才全球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总结“力达英才计划”经验,既要“引进来”,抢抓海外人才回流契机,着力引进首席科学家、项目负责人、职业经理人等各类顶尖人才;也要“走出去”,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在经济发达城市建立引才飞地,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人才布局,抢占全球人才资源,为海外人才向国内集聚打开空间。在引才方式上,应不拘一格,“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2、坚持以产才融合理念倒逼机制体制创新。以产才融合理念倒逼机制体制创新,增强园区产业与人才工作的协同性。改变长期以来园区产业规划与人才发展规划平行制定、缺乏关联的传统,实现不同部门编制的产业和人才发展规划同步制定,产业与人才工作的协同推进,形成有机联系的规划体系,促进产才融合发展。系统构建产才融合制度供给建立产业规划和人才规划同频共振,构建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改变产业部门不抓人才,人才部门不抓产业的“两张皮”现象,为产才融合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要形成明确的“产才融合”工作导向,形成系统科学、部门联动的产才融合推进模式,深化产才融合发展。推动人才与产业“同频共振”,同步做好产业规划与人才规划、同步绘制“产业地图”和“人才地图”,同步配套产业资金和人才资金,同步推进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进一步优化完善激发企业聚才用才的政策举措,通过产业政策和人才政策的双重驱动,打造一批“独角兽”创新企业。

    3、设立园区人才特区,实现极点突破。要发挥园区集聚人才、配置人才、服务人才的重要功能,设立园区人才特区,打造人才创新创业生态性闭环系统,以极点突破推进创新创业环境高地培育。

    (二)促进“多链合一”,完善协同推进机制

    1、做实产才融合链。要对开发区的产业进行梳理,借鉴青岛市的做法,组建园区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产业体系推进专班,按照“掐尖择优、竞争选拔”原则,分别制定各产业领域头部企业、顶尖人才(团队)、项目(企业)领办人、产业高端人才认定标准和实施细则,并按照投资额度、产值规模、人才水平等,每年遴选推荐一定比例的奖励对象,按照程序报批后给予奖补。

    2、通畅资金渠道链。除按政策已明确财政承担的政策资金外,区内企业按照“谁受益、谁出资”原则,承担相关费用;区财政可牵头组建相关专项基金,保障资金渠道的畅通。

    3、强化服务保障链。建立双招双引“一站式”服务机制,提升政策落实效率;建立政府购买人才服务清单制度,探索将赴外招聘、项目评审、人才工程遴选等人才工作项目全部向市场开放的路径,最大范围内吸引市场化机构参与承接;要加快建设“人才赋能中心”实体平台,完善“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地图”信息化平台,实现创投风投、人才大数据、创业培训、项目路演、高端猎聘等功能“一站集成”。

    (三)培育高位次产业研发平台和人才创新创业资源平台的供给机制

    1、坚持平台引领。在现代科技创新中,产业龙头企业、领军型企业和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技术开发中心等高端研发平台已成为吸引集聚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开发区高位次的产业科创平台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要坚持平台引领,加快园区高位次的产业研发平台和人才创新创业资源平台建设。实现区域人才资源高端高效供给与配置,促进产业链人才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

      2、依托优势产业打造创新平台。重视各类平台载体对产才融合的支撑作用,依托“三新一高”优势产业,大力推进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服务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产业融合。要重点发挥好国家级平台的集聚效应,推动省原创化学药创新中心、中科院大科学装置、国家级碳纤维复合材料试验公共服务平台、中华药港孵化器等平台成果转化,加快突破高效低碳燃气轮机、碳纤维轻量化、医药制剂及医疗器械等重点行业和前沿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形成现实生产力。

      3、依托现有平台加大引才力度。要围绕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主动对接大院大所大校,依托科技镇长团后方单位成立人才战略合作联盟,与中国矿业大学、南京工程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11家高校院所共建人才合作联盟,进一步强化产学研合作,特别是加强与大院大所的合作,要建设一批产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发挥高端人才的创新引领作用,释放产才融合虹吸效应,吸引更多产业高端人才聚集发展。要配套出台相关产业政策和人才政策,加大引才、用才力度,推动园区、产业和人才的有机链接。力争形成“一个人带动一个团队,带来一批项目,带动一个产业”的辐射效应 ,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三新一高”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形成新的发展动能,推动产业链不断向高端攀升。

      (四)打造人才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打造宜居宜业的人才生活环境。人才竞争,除了政策因素外,更多是区域综合环境竞争。开发区既要在围绕产业链构建人才生态链的步伐,持续在产业创新和人才服务上下功夫,还要坚持产业与城市并进,打造宜居宜业的人才生态环境。要注重提升城市功能品质,补齐园区配套与产业发展之间的短板,强化功能配套,围绕花果山大道沿线,完善总部经济、行政商务、研发孵化等功能;职业学院、国际双语学校、自贸试验区医院等教育、卫生等功能;金融街、猴嘴片区、高端居住、人才公寓、中医药文化励志公园、商业综合体、五星级酒店等商务功能,营造宜聚宜居宜发展的人才生态环境,为产才融合发展提供动力。 


专家讲堂
  • 深化改革推进开放创新 加快构建双循环经济体系 重塑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 “两新一重”协同推进,助力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 关于提升园区项目建设配套服务水平的调研报告

  • 应对全球产业链结构性重构的五大举措

  • 稳步推进新基建须做到“五个结合”

  • 怎样界定新基建概念:最大特点是市场化投资

  • 区域发展为什么要因地制宜?来自开发区整顿的

行业动态
电子期刊
友情链接: 安优网络
如神咨询 版权所有 苏ICP备120242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