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热点资讯

    常州经开区协同推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发展的经验

    时间:2024-01-09

    常州经开区坚持科技、金融双轮驱动,着力打好高企培育、股改上市、平台建设三大攻坚战,聚焦轨道交通、新材料、绿色家居、智能电机四大特色产业,集聚金融资源、布局创新力量,协同推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发展,科技金融创新引领经济发展的能力更加凸显。

    一、常州经开区协同推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发展经验做法

    (一)突出创新主体培育,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一是保质增量,打好高企培育攻坚战。全年共组织申报高企165家,占全市比重9.6%,位列第三,其中首次新申报130家,相较去年申报数有较大幅度提升。省高企培养入库经开区115家申报企业获公示,入库申报通过率97.5%,占全市比重9.9%,位列第三。二是创新创优,放大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优势。经开区新型纤维及复合材料特色产业基地成功获批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戚研所荣获省科学技术一、二等奖,凯迪电器、同和纺织荣获三等奖。三是服务到企,探索新型申报模式。建立高企培育滚动信息表,借助信息化手段对辖区内企业的申报全流程实施动态监控,同时启动新申报企业的现场辅导和核查工作,完成50家企业现场申报辅导。独创“峰谷审核”模式,最大限度降低每家企业的时间成本。

    (二)突出科技项目管理,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一是积极组织省、市科技计划项目申报。龙鑫智能装备有限公司获省成果转化项目立项,宏达数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获省重点研发计划立项。坤泰车辆系统(常州)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获市科技成果转化培育项目立项。二是切实做好项目中期检查和验收管理工作。持续加强科技计划项目的全流程管理,重视项目实施的动态监控,保证到期项目应结尽结。三是精心组织双创大赛。共组织17家企业申报常州市创新创业大赛,其中9个项目获得奖项,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的项目获评二等奖,9个获奖项目全部入选推荐省双创大赛。

    (三)突出政策激励引导,优化创新发展环境。一是不遗余力落实好科技扶持政策。举办多场政策宣讲会,为企业解读最新的高企奖励政策,覆盖企业达200余家;编印经开区科技扶持政策宣传册,结合高企自查自纠工作走访,深入企业宣传政策精神,力争做到政策宣贯无死角。全年为企业向上争取科技扶持资金2191万元,分四个批次下达本级科技奖励资金1997.3万元,支持企业减免所得税7.2亿元,为企业的持续科技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二是加强科创中心招引力度。围绕服务科技企业、推动创新创业职能定位,强化内部管理制度、优化管理服务措施,进一步提升中心科技孵化作用。通过提升科创中心政策和服务力度,吸引更优质企业入驻。2020年科创中心共招引6家企业入驻,其中4家为科技型企业,2家为科技中介服务企业。

    (四)突出研发机构建设,夯实创新载体支撑。一是加快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加快组建一批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检测中心,完善以企业研究院—联合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为主体的创新平台体系,积极推进企业创新平台提质增效。为鼓励辖区内企业科技创新,发文认定首批37家经开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牵头组织5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验收,全部通过;组织19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绩效考评,其中7家优秀。组织申报12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部立项。组织27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绩效考评,其中优秀1家,良好5家。组织11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验收。二是提升科技平台载体质效。大力推进智能电力装备产业孵化园一期投运,截止目前经开区累计投运标准厂房54.2万平方米。指导现有众创空间、孵化器努力提升运营服务水平,汇聚创意和创业人才。新认定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市级众创空间1家。

    (五)突出智力要素汇聚,深化政产学研合作

    一是人才引育成效突出。组织申报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1个,入选省双创团队1个,实现历史性突破;入选省双创人才(创新类)3个;入选省科技副总4个,今创集团获批省级外国专家工作室。纵深推进国际合作,中天钢铁、博闻迪医药、新中天塑业等重点企业分别与瑞典、英国、美国等国外科研院所签署合作项目,企业研发创新实力进一步增强。二是政产学研合作效果显著。围绕经开区主导产业,深入推进具有地方特色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与常州科教城开展全方位战略合作,进一步提升区域创新能级。与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常州市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产学研合作联盟”,推动地方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组织雷利电机等10多家企业与各类高校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并签订产学研协议。大力开展技术合同登记工作,预计经开区全年实现企业技术合同登记额突破20亿元。

    二、下一步对策与建议

    (一)抓牢高企培育,着力壮大创新主体

    一是加大高企培育力度。把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作为高新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加大挖掘力度,加强政策解读和申报辅导,全面落实《常州市进一步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的若干政策》,引导各类资源向高新技术企业倾斜。坚持目标导向、量质并举,构建高企申报及后备企业“蓄水池”,针对不同类型和发展阶段的科技企业进行分类引导,引导企业按照高企的认定标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二是打造科技项目精品。加强对各级科技计划项目、双创大赛和科技进步奖申报工作的重视,超前谋划、广泛摸排,重点推进欣盛半导体、光大环保、戚机公司等骨干企业申报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组织坤泰车辆、中天钢铁等骨干企业申报省重点研发计划,助推骨干企业掌握关键技术,实现技术装备升级;组织更多拥有自主核心关键技术的企业参与到“大赛大奖”的申报中来,帮助更多的科技型企业和明星产品获得各级科技荣誉和广泛的社会关注度,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二)深化机构建设,着力建好平台载体

    一是鼓励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健全激励机制,激发企业技术创新的内生动力。推进行业龙头企业省技术产业研究院联合创新中心建设,促进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与推广。推进安徽工业大学江苏研究院落地,力争形成经开区科技创新的新品牌,提升吸纳承接创新项目的能力。突出增强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引导建设一批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二是强化园区载体建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平台载体建设。加快推进轨道交通产业孵化园2.2期工程,以重大科技平台载体集聚重要成果、培育重大项目,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依托轨道交通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横山桥智能电力装备产业孵化园为重点,打造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的创新高地,鼓励园区完善功能、错位发展、培育发展带动性强的产业集群,打造经开区创新发展新引擎。拓展孵化载体造血功能。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产业加速器”三大孵化服务体系,整合资源完善孵化创业链条,以建链、强链、扩链推动载体提升创新资源集聚,打造科技型企业培育孵化新生态。

    (三)激发金融动能,着力抢抓改革机遇

    一是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以“服务实体经济、强化金融支撑”为主业,持续推进政银企深度合作,创新利用金融资本手段助推重大项目引进建设和民营企业发展。深化政府平台、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源三方互动,加快形成以常态化活动为平台、定制化产品为支撑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扩大“经开育企贷”、“苏科贷”、“苏微贷”等特色产品的运用和再创新。

    二是持续改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巩固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阶段性成果,持续加强新兴金融业态的常态监管,研究新形势下打非专班运转机制,广泛开展非法金融活动排查,坚决挤压非法金融生存空间,大力开展金融宣讲进社区等投资者宣传教育活动,建立健全金融领域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长效机制,力争取得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压倒性胜利。

    三是抢抓机遇加快股改上市步伐。紧抓科创板、创业板注册制、新三板精选层等资本市场改革机遇,及早瞄准沪深主板、中小板注册制可能性,坚持以“更大力度推进、更优政策扶持、更好服务保障”企业股改上市,将股改上市作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助推产业转型发展的重中之重。不断探索以持续资本运作为手段,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创新创业、加速转型升级的新路子,推动经开区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加速转化为资本优势和竞争优势。2021年,力争新增上市公司2家,IPO申报企业2家,新三板企业2家,股改企业15家以上。

    (四)实现资源集聚,着力优化创业环境

    一是持续推进金融资源集聚。加大传统金融资源招引力度,吸引各类社会资本集聚,鼓励落地机构“以商招商”,借鉴“龙城金谷”政策优势,进一步提高金融机构服务水平,进一步推动股权投资产业快速发展,加快金融资源布局,提升金融要素集聚,为地区企业转型和产业升级注入金融资本活力。

    二是创新人才发展培育模式。以高精端人才培育为关键,围绕经开区特色产业发展方向招引高端研发企业和双创人才团队入驻。向重点行业领域企业普及解读各类人才科技申报政策,实行精准化、个性化的人才服务,建立长期动态跟踪机制,做好申报辅导,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科技创新资源,为企业科研攻关争取更多经费支持。

    三是持续推动校企协同发展。牵线搭桥,全方位推动企业与国内外高校院所合作。以工博会、经贸洽谈会等重要节点为契机,大力促进校企合作联盟的建立。精准调研掌握企业技术需求,建立“企业信息技术需求库”,有针对性组织“政产学研资”多位一体、多环节对接的产学研活动。

    (江苏常州经济开发区党政办公室)


专家讲堂
  • 深化改革推进开放创新 加快构建双循环经济体系 重塑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 “两新一重”协同推进,助力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 关于提升园区项目建设配套服务水平的调研报告

  • 应对全球产业链结构性重构的五大举措

  • 稳步推进新基建须做到“五个结合”

  • 怎样界定新基建概念:最大特点是市场化投资

  • 区域发展为什么要因地制宜?来自开发区整顿的

行业动态
电子期刊
友情链接: 安优网络
如神咨询 版权所有 苏ICP备120242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