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热点资讯

    锡山经开区以院所经济闯出一条“向新而行” 科创蝶变之路的经验做法

    时间:2023-12-04

    实践早已证明,引入具标杆引领作用的大项目、好项目,高能级磁场带动效应不凡。通过每年都举办的“大院大所”发展大会,开发区集结“最强大脑”,打造“最强动能”,坚定闯出了一条“向新而行”的科创蝶变之路。

    一、院所经济背后集聚高质量发展科创成果

    在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起步较晚的开发区,最近获得的两项“无锡唯一”令人振奋。在江苏省科技厅公示的2023年度省科技计划专项资金创新能力建设计划第一批支持榜单中,无锡市南京大学锡山应用生物技术研究所建设项目成功上榜,这是继去年该研究所落地运行以来在关键平台建设领域获得的一次重大突破,成为今年无锡市唯一,也是开发区首家获得此类专项扶持的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这家去年8月才揭牌的创新载体是开发区与南京大学共建的政产学研平台,不仅获得了省科技厅的专项资金2000万元,累计达成技术开发横向合作项目6个,且已成功孵化一家估值超过7000万元、主要从事创面修复、再生医学方面的医用材料企业,南大无锡所申请发明专利26项,已有专利获得授权和转化,目前已成为医药生物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的重要分支机构。

    无锡芯光互连技术研究院是2022年无锡市首个院士领衔项目,获得2023年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立项,同样也是今年无锡市获得省级科技专项资金的全市唯一。

    研究院牵头100多家集成电路互连技术领域的头部企业,在工信部中电标协牵头并制订了中国首个原生Chiplet技术标准《小芯片接口总线技术》(T/CESA 1248-2023),聚焦集成电路互连技术的研究及产业孵化,加快在无锡形成后摩尔时代的新型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在其周围,聚集起一批优质芯片设计企业,开发基于自主标准的芯片产品。

    研究院2021年成立后已孵化7家高技术企业,芯光智网集成电路设计(无锡)有限公司是较为典型的一个,在国家数据“三权”分置落地,加快数据要素流通,完善构建数据重要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背景下,积极推进隐私计算在芯片硬件领域的落地,研发出国内第一颗围绕数据中心隐私计算场景的加速芯片SPU。同时,研究院与锡创投、开发区管委会、社会资本等共同发起成立芯光互连产业基金,规模总计 2亿元,为产业生态提供了强大的保障和驱动力。

    围绕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开发区在引进人才、建设载体、引导技术创新、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等方面进行着多样化融合发展实践。勇挑重担下好“先手棋”抢占“制高点”,开发区坚持世界眼光,把握创新规律,加强战略谋划,找准发力点突破口。在构建创新体系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切实回答好“由谁来创新”“动力哪里来”的问题。

    二、搭建“创新载体+人才政策‘内引外联’”平台助推院所经济发展

    人才是创新的引擎,产业是创新的底盘。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关键要做好“产才融合”文章。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各类开区创新中心、科创飞地等,在高技术人才与企业之间搭起了桥梁,在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产学研成果转化,以及产才融合等方面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今年以来,开发区更是坚持产业转型、科技创新“双向”赋能,积极实施新一轮创新行动,着力将人才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加速建设“科创经开”和壮大“三特四新”产业

    既要细植盆景,也要打造风景。对标先进地区建设经验,勇于创新、大胆突破,加快完善重点新型研发机构顶层设计成为开发区决策者们的战略首选。近年来,开发区在重点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这片深色蓝海中持续发力,探索新模式,培育新动能。

    截至目前,开发区共有落地运行的新型研发机构7家,总投资额超过20亿元,共获得国家、省、市等各级各类荣誉53项。

    其中省列统3家,分别为长三角集成电路工业应用技术创新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无锡研究院和无锡市锡山半导体先进制造创新中心,另外4家为2021年以来新落地项目,正在全力加快推进建设,包括无锡碳中和动力技术创新中心、无锡芯光互连技术研究院、无锡市南京大学锡山应用生物技术研究所和无锡市区块链高等研究中心。

    在大院大所落地后,企业的连接日益紧密。“越是高端优质的创新项目,意味着人才导入能力越强大。”在开发区,人才的“虹吸效应”正不断显现。像芯光互连技术研究院项目起步时团队仅有数人,目前已有核心科技人才队伍73人,成功孵化7家企业。

    为了创造更良好且有开发区特色的人才条件,开发区创新启用人才“双聘”模式,一些教授既在原院所单位具有相应职称,也在无锡学院拥有专职教师身份,这些高端科技人才在消除生活后顾之忧的同时,又可以专心所在项目,初创再不必“背水一战”,尽早爆发项目成功的“洪荒之力”。

    三、院所经济展现科研实力为“远大目标”厚植发展沃土

    “大院大所”之“大”,意味着背后的科研实力。为科学家和企业“做媒”,来自开发区招商团队和来自科技局的服务是衔接科技链和产业链的桥梁。“后发先至”的开发区不断满足企业从孵化到加速的各阶段需求,让企业在创新发展的各个环节无忧成长。

    随着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和产业应用推动者涌向开发区,他们既拥抱物理上的相会,也激荡起跨越时空的思维火花,开发区新一轮跨越发展的重要拼图愈加丰足。

    产学研深度融合,并不容易。在科学技术供给和企业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着一个被业界称之为“达尔文之海”的鸿沟,想要跨越这片鸿沟,绝非易事。

    从开发区构建起“三特四新”产业框架和5个专业特色园区的“规划”起,医药行业的相关项目才进入招引流程。高端生物医药产业项目落户在开发区更像是一个“找种子”的过程,最初在载体建设、转化应用等方面都存在短板。而前期投入大、平均产出周期长的项目发展共性也是招引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顾虑。

    通过对高端人才队伍的精准发掘以及“三顾茅庐”邀约关键科技人才的足够热忱,团队和落户企业对开发区发达、细致营商环境高度认可,优质的生活配套、优厚的政策支持和完善的服务保障,足以打动相关创新团队的入驻 。

    从前两年“大院大所”活动开始接洽团队,到相互“看对眼”,在开发区,政产学研深度融合进展迅速。

    “我们在项目到来的初期,就为南大团队的核心教授们提供了2000平方米的临时载体用房,到今年,这个位于锡东新城精准医疗产业园的项目载体体量已经超过2万平方米,包括核心实验室和中试基地、检测基地。”据悉,来到开发区短短一年,研究所团队主要成员从原来的五六人发展到现在的41人,包括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国家优青、双创博士等十余位核心高层次人才。

    全新的研究所采取“1+2+1”的组织运行构架开展建设,包括1个“创新中心”,搭建“仪器共享”和“分析测试”2个公共平台和抢占“再生医学”1个高地,以共建共享的方式,共同推动生物医药前沿技术在开发区落地。

    (锡山经济技术开发区)

     


专家讲堂
  • 深化改革推进开放创新 加快构建双循环经济体系 重塑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 “两新一重”协同推进,助力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 关于提升园区项目建设配套服务水平的调研报告

  • 应对全球产业链结构性重构的五大举措

  • 稳步推进新基建须做到“五个结合”

  • 怎样界定新基建概念:最大特点是市场化投资

  • 区域发展为什么要因地制宜?来自开发区整顿的

行业动态
电子期刊
友情链接: 安优网络
如神咨询 版权所有 苏ICP备120242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