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热点资讯

    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赢得未来

    时间:2023-11-17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 迟福林   

    今年是改革开放45周年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10周年。45年来,我国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与社会活力,实现了经济现代化的历史跨越。

    今天,面对内外发展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站在了新的历史节点。回答好、解决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现代化经济强国建设、促进全球经济再平衡等全局性的重大课题,是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应当承担也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

    一、改革仍是解决发展问题的关键。要以深化改革的重要突破形成良好发展预期

    当前,我国仍处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面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明显增大以及国内经济增长等诸多挑战,牢牢把握发展是第一要务不动摇,要以深化改革的重要突破激发市场活力,释放中长期经济增长潜力。

    1.以改革自信提振市场信心,增强增长动力。一方面,短期经济增长的困难加大、矛盾增多。另一方面,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蕴藏着巨大的增长潜力。估计到2035年,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有望由目前的30%左右提升到50%-60%;服务型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有望由43.16%提升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有望由47.7%提升到65%左右。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也是未来10-15年实现5%左右经济增长的最大底气。

    重振市场信心、稳定发展预期重在深化改革的务实行动。这需要进一步深化有利于释放民营经济活力的市场化改革,需要推进有利于释放经济增长潜力的结构性改革。例如,消费预期不足既有优质服务供给短缺的因素,更有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滞后导致收入结构失衡等因素的制约。要以结构性改革化解供给与需求、工业与服务业、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等结构性矛盾。

    2.以深化市场化改革的务实举措重振市场活力。稳市场重在稳市场主体。我国拥有14亿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和1.7亿户市场主体这一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大市场。问题在于,当前发展预期弱化成为市场主体活力不足的重要原因。提振市场信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尤其是民营企业活力,要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将中央一再强调的“两个毫不动摇”破题落地。

    3.以严格规范政府监管行为为重点优化营商环境。当前,市场主体活力与动力不足,不得不说与某些地方政府的市场监管行为不规范、基层监管不透明等问题有直接关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和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要求,核心是规范政府行为,强化公开、公平、公正竞争的市场环境。实践证明,只有“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才能打破监管的“黑匣子”,才能破解以强化监管为名设置的各种制度障碍和市场壁垒等行为。由此,改善营商环境,重振市场信心。

    二、改革自信仍是深化改革的关键。要以坚定的改革自觉与务实行动形成良好的改革氛围

    今天,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面临的挑战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为此,要坚定改革自信,凝聚改革共识,增强改革预期,以更大魄力实现深化改革的重要突破。

    1.坚定改革信念,增强改革自觉。要以坚定的改革自信自觉地抵制某些质疑改革、否定改革的倾向。例如,不能把民营企业家等同于资本家,不能把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某些问题与改革划等号,“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面对改革的新形势与新挑战,深化改革要主动回答时代之问。社会群体对改革的基本诉求已不再是“吃饱饭”的问题,而是自身的全面发展。深化改革要主动回答利益关系之问。以往的改革,是多数人普遍获益。今天,深化改革深刻触及到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改革的“硬骨头”,硬在“利益”调整上。深化改革要主动回答行动之问。改革是闯出来、拼出来、干出来的。要防止以“喊口号、重程序、防风险”为特点的形式主义,不能以强化规范为名,走“回头路改革”;以发文件代替实干,搞“文件改革”。今天,深化改革的重要突破,需要更多的“改革实干家”,需要更多的改革务实行动。

    2.以更大魄力、更务实的行动促进重大改革的突破。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10年来某些改革有重大进展与重要突破,如扩大开放超出预期。同时也要看到,有些改革缺乏实质性进展。以金融改革为例,“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是中央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要求。受多种因素影响,这项改革尚未取得重要突破。人民币国际化虽有进展,但与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是不相适应的。按中国人民银行《2022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2年一季度,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为2.88%。再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例,10年来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缺口仅缩小了1个百分点,这与中央关于“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的要求有很大差距。由此,城市化建设进程、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等事关中长期发展的重大结构调整都受到较大制约。

    增强改革预期,重在务实行动,重在严格落实中央已经部署的各项改革。为此建议:第一,建立改革责任制,对中央既定的重大改革决策,建立严格的行政问责制度。第二,形成以结果为导向的监督机制,强化重大改革落实的刚性约束。第三,把改革作为考核官员政绩的重要内容,以奖惩分明、奖优罚劣激励干部的担当作为。

    3.人民是改革主体。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要把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与自下而上的基层创新相融合,鼓励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改革。一是建立完善重大改革听证制度,实行重大改革开门问计,为改革建言献策;二是建立健全改革第三方评估机制,客观评估改革成效;三是完善改革容错机制,允许、鼓励、支持基层在改革创新上大胆试,大胆创;四是推行综合授权改革,在明确界定“底线”的前提下,赋予地方一揽子改革自主权。

    调动人民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就是要增强人民对深化改革的获得感。这就需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并把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等作为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的重大举措。同时,以提高公共消费比重为重点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三、开放仍是促改革、促发展的关键。要以高水平开放的重大举措形成深化改革的重要推动力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适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大趋势,要坚定实施以自由贸易为主线的高水平开放,以赢得我国改革发展的主动,赢得国际合作与竞争的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开放是最大发展、最大改革、最大安全。

    1.实现更大程度的市场开放。扩大市场开放仍是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例如,2012-2022年中国消费品进口额增长超过1倍,促进了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口增长超过70%,促进了贸易结构的转型升级;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增长超过50%,高新技术产业外商直接投资占比提高了2.6倍],促进了科技结构的转型升级。下一步,我国扩大服务业市场开放将有重要突破。例如,将大幅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支持社会资本、外资更加便利地进入仍具有相当大投资空间的服务业领域,实质性破除各类“玻璃门”“弹簧门”。有专家建议,立足中欧服务业合作的巨大空间,主动单向实施《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的中方承诺。我认为,这是一个有重要价值的建议。

    未来几年,在全球市场需求空间扩张乏力的背景下,我国进一步放开市场,将对世界经济增长带来重大利好。前不久,习近平主席明确提出,未来5年(2024-2028)中国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进出口额有望累计超过32万亿美元、5万亿美元。我国以更加主动的开放,“让中国市场成为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

    2.以制度型开放倒逼深层次制度性变革。开放与改革直接融合、制度型开放与制度性变革直接融合、边境内开放与市场化改革直接融合,是新阶段我国高水平开放的突出特点。我国积极主动申请加入CPTPP,将高标准的国际规则体系延展到国内,在规则对标对接中形成深化改革的倒逼压力与动力;全面确立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确保内资与外资、民企与国企在要素获取、准入许可、经营运行、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方面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服务贸易开放直接依赖于制度型开放的突破。2022年,我国服务贸易占外贸总额的比重为12.4%;同期,全球平均水平为22.3%。缩小我国服务贸易占比与全球平均水平的差距,需要以制度型开放加快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要尽快全面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要在教育、医疗健康等领域率先引入国际先进管理标准;要在对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中推动数据要素安全有序流动。同时,以服务贸易开放为重点加快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以粤港澳服务贸易一体化带动粤港澳服务贸易便利化、自由化。

    3.以主动开放推动自由贸易的重要突破。推动单边开放,是我国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主动选择、战略选择。前不久,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向国际社会宣布了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这是中国主动开放的重大举措,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许。建议分国别、分产业制定实施向东盟单边开放的政策,实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的重大突破。

    在世界经济有可能面临“失去的十年”的背景下,中国实现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突破,不仅将赢得中长期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也将对全球经济增长与经济再平衡产生重大影响;不仅将加快中国现代化经济强国建设进程,也将对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发挥重要推动作用。

    (中国改革论坛)


专家讲堂
  • 深化改革推进开放创新 加快构建双循环经济体系 重塑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 “两新一重”协同推进,助力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 关于提升园区项目建设配套服务水平的调研报告

  • 应对全球产业链结构性重构的五大举措

  • 稳步推进新基建须做到“五个结合”

  • 怎样界定新基建概念:最大特点是市场化投资

  • 区域发展为什么要因地制宜?来自开发区整顿的

行业动态
电子期刊
友情链接: 安优网络
如神咨询 版权所有 苏ICP备120242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