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热点资讯

    专家圆桌:力促双向投资 开放中国拥抱世界

    时间:2023-09-08

    今年以来,中国在力促双向投资领域不断迈出新步伐——在吸引外资方面,尽管面临愈加恣意的投资保护主义掣肘,中国敞开市场拥抱外资的脚步未有迟疑,仍在坚定不移地优化营商环境、释放诸多利好,打造外资的“宜居地”;在对外投资方面,中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持续增长,尤其是面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展的投资合作,更是成为世界合作共赢版图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面向未来,中国如何才能保持战略定力、充分发挥优势,在中长期时段内实现外资的稳定增长?中国对外投资将呈现出怎样的趋势与特点?国际商报特邀业内权威专家共同展望中国双向投资愿景。

    专家圆桌

    霍建国 中国世贸组织研究会副会长

    张海亮 澳洲会计师公会华东和华中区委员会委员、卓佳集团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

    张建平 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分析研究会副理事长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全球创新与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

    (排名不分先后)

    Q1

    近年来,全球投资保护主义愈演愈烈。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此前公布的数据,2021年通过的投资政策措施共有109项,对投资不利的措施所占比例创历史新高。日前,美国发布了对外投资限制行政令。您如何看待当前中国引资面临的国际形势?

    霍建国: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报告显示,2022年国际投资总额为1.3万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2%,主要原因是受俄乌冲突、食品和能源价格高企、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的影响。近期美国又发布了对外投资限制的行政令,主要针对高科技领域的投资。这种限制政策不仅会影响美企对华投资,也会对全球投资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初步分析判断,中国外向型经济面临的国际环境在短期内难以发生根本改观,外贸、外资及“走出去”业务的发展空间将受到一定的压缩。面对这样的国际环境,我们更需坚定地推进高水平开放,在规则规制、管理体制及标准体系方面加快同国际高标准开放体系对接,加快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改革进程,为扩大吸引外资营造更好的市场环境,稳定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确保外商投资稳定增长。

    张建平:当前中国引资面临着日趋复杂的国际形势。首先,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速放缓,全球资本对于投资的信心和预期明显下降,资本流动的速度已降至2020年水平。其次,美国等经济体推行印太战略和印太经济框架,从脱钩断链到去风险,意图将订单、投资等转向南美洲国家、东南亚国家等,给中国引资带来不利影响。最后,部分发达国家以安全和意识形态为名大搞贸易保护主义和投资保护主义,给中国引资带来了冲击。

    中国坚决反对搞小圈子,反对脱钩断链;坚决反对逆全球化,坚持在区域和多边框架下共同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

    越:当前国际形势严峻复杂。一方面,欧美国家实施投资保护主义,采取本国优先和制造业回流等措施,加速全球产业链朝着本土化和区域化方向重构;另一方面,美国在高科技领域构筑“小院高墙”,结盟限制投资者对中国开展技术投资,围堵中国的技术发展,从而加剧对华技术领域的脱钩断链。

    虽然中国引资面临不少外部风险和挑战,但仍存在诸多机遇:一是疫情过后国内经济加速增长,提振了外资来华投资的信心。二是国内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增强了对外资的吸引力。三是国内前沿技术和新兴业态快速发展,塑造了新的外资增长点。

    所以,尽管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多变,但是在中国坚定不移扩大改革开放的努力下,我们对外资仍然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Q2

    在外部遏制愈加强烈的背景下,从年初的央地领导班子密集出访商议合作,到7月份商务部建立外资企业圆桌会议常态化交流机制,再到8月份国务院发布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相关部门研究进一步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等,今年以来中国稳外资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升级。面向未来,您认为中国如何才能保持战略定力、充分发挥优势,在中长期时段内实现外资的稳定增长?

    张海亮:根据商务部日前发布的数据,今年1-7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667.1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4%,折合1118亿美元,下降9.8%;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8406家,增长34%。由此看来,尽管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增长较快,但吸收外资金额却在下降。这一现象应得到重视。

    为实现外商投资中长期的稳定增长,建议关注以下五点工作:一是持续放宽外资准入,促进投资便利化,优化营商环境。应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简化投资程序,优化审批流程,为外商投资中国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落实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同时,应推动营商环境进一步改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造更加稳定和可预测的投资环境。

    二是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将“走出去”与“引进来”有机结合。吸引外商投资中国的同时,中国也应积极引导国内企业开展境外业务,促进双向投资协调发展。参与RCEP、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等举措展示了中国深化对外开放的决心,履行了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承诺。

    三是因地制宜打造区域优势。通过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港、长三角、环渤海、成渝等区域的建设,打造产业高地,放大产业集聚效应,优化外资项目的区域布局。

    四是引导外资投向创新、科技和高端制造业。从行业看,今年1-7月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3.8%,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25.3%。应持续引导外资投向此类产业,推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与产业升级。

    五是有序开展服贸会、进博会等大型展会。大型展会为全世界提供了了解中国、促进交流、加强合作的平台,有利于促成更广泛的商业合作。

    越:首先,继续推进制度型开放,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一方面,积极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完善国内制度体系;另一方面,借助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对外开放平台和“一带一路”倡议,推进规则标准的先行先试和制度创新。

    其次,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优化营商环境,为稳外资提供保障。当前可以重点推进国务院加大力度吸引外资的24条举措尽快落地,为外资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增强吸引外资的“向心力”。

    再次,推动数字经济赋能产业链升级,打造稳外资新增长点。一方面,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另一方面,聚焦战略前沿领域,着力推进重点领域数字产业发展,以数字经济为抓手吸引外资来华以及留住高质量外资。

    最后,推动全产业链绿色化进程,为外资来华创造绿色发展新空间。当前中国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正积极向绿色化转型,新能源、节能环保等绿色清洁领域和环节拥有大量的市场机遇,为外资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中外企业可在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绿色发展领域加强技术交流与投资合作。

    霍建国:美国推行的脱钩断链政策不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仅对中国外向型经济产生破坏性影响,同时对跨国公司发展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目前美国改用“去风险”一词来表述上述政策,但其实质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美国采取的对华封锁打压政策的实质,不要对其抱有任何幻想和期望。中国一定要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

    具体而言,中国应坚持深化改革、苦练内功,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坚持立足内需、畅通循环,从规则、制度入手积极推动实现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目标。以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指引,统筹自主和开放、发展和安全、国内经济循环和国际经济循环,增强自身的发展基础和底气,以开放包容合作应对西方国家的“脱钩”“断链”“限流”。

    张建平:中国引资方面的综合优势非常突出。具体而言,第一,中国通过实行新一轮的改革开放措施,特别是制度型开放等,扩大市场准入,提升便利化水平,让外资在中国能够快速落地、高效运营。第二,外商投资法在制度上保障了外资企业的多方面权益,外国投资者不仅享有准入前国民待遇及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在准入后也能享受国民待遇。第三,中国拥有多层次的人力资源、全产业体系等优势,外资在中国构建全球供应链和价值链的比较优势和效率是非常高的。受益于此,近年来在华投资的外企数量以及投资规模不断增加。未来,中国要继续保持引资优势,需要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

    Q3

    目前,《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1年版)》尚有31项,其中对服务业的特别管理措施有8类22项,涉及物流、教育、文化、医疗、商务、电信、数字技术等领域。您认为服务业是否有进一步扩大开放的空间?请您为服务业开放建言献策。

    张海亮:近些年,中国服务市场的国际吸引力不断增强,服务的广度、深度以及质量皆有所提升,服务业成为外商投资的重点领域。这符合中国正在加快经济结构转型的大趋势,服务业发展空间巨大。

    未来,建议从以下四方面进一步推进服务业对外开放:一是发挥自贸试验区与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等的招商引资作用,在金融、教育、知识产权和数字贸易等领域实行更高水平的服务业开放。

    二是探索数字贸易发展,加快服务贸易转型升级。做好5G、物联网等现代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跨境电商、海外仓等新业态的发展。加快打造数字贸易示范区,主动推进加入CPTPP、DEPA等高水平协定,进一步推进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

    三是完善和健全服务业管理机制,积极接轨国际统一规则,同时兼顾本土情况。当前,中国服务贸易尚未形成衡量标准,导致市场上的服务良莠不齐。另外,服务的纵深还有待发掘,特别是针对中小企业的服务还有很大的增长潜力。

    四是补齐人才短板。高层次人才缺口大、人才供给结构失衡制约了服务业发展质量的提升。应通过高校学科专业建设、校企合作、教育对外开放等措施加强服务业人才培养。此外,应促进境内外专业人才交流、合作与引进。

    中国政府的积极推动以及服务业的巨大发展潜力为外商投资提供了广阔的机遇。我们有理由相信,外商投资将进一步优化,为中国经济增长注入更多活力。

    越:服务业开放本身点多面广,既需要统筹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也需要兼顾各类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所以仍然存在较大空间以实现更高水平和更高标准的服务业开放。

    具体来看,首先,自2015年北京成为全国首个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以来,经历两次扩围中国目前已形成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1+N”的格局。从试点地区先行先试的改革经验来看,中国服务业在科技、金融、教育等重点服务行业存在广阔的开放空间。

    其次,对标高水平的国际经贸规则,中国服务业仍有较多领域需要进一步扩大开放。目前中国启动了加入CPTPP和DEPA的谈判程序,其中有关服务业和数字经济的高水平开放制度规则为中国服务业开放提供了参考。

    最后,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强调要进一步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开放力度,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两业”融合有助于增强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培育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所以现代服务业的扩大开放将是重点方向。

    霍建国:近年来,外商投资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服务业和高技术制造领域,因此中国在新一轮开放中制定的负面清单契合国际投资格局的新变化,放开了部分高端制造业领域以及服务业中的众多领域,同时还放开了大多数领域的投资股权限制,包括部分产业投资的股比限制。未来,中国将进一步开放服务业领域,对外资产生积极的吸引力,而外资的进入也将推动部分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快速发展,进而形成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对带动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以及缓解国内就业压力都将产生积极的效果。

    张建平:海南自贸港推出了第一张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实现了服务贸易管理模式的根本性变革。未来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有望在全国复制推广,将会吸引大量新的外商投资。

    服务业的扩大开放客观上要求我们在服务业的管理模式、监管方式等方面对标21世纪国际经贸规则体系,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发展方向,通过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准入、准营,为外资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

    Q4

    在对外投资方面,今年1-7月中国对外投资持续增长,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5009.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1%。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953.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3.2%,占同期总额的19%,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您认为,中国对外投资保持升势的原因都有哪些?未来,中国对外投资还将呈现怎样的趋势与特点?

    越:中国对外投资保持升势的原因在于:第一,中国正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鼓励有比较优势的中国企业通过投资、并购、参股等方式对外投资,与此同时各国也致力于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从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所以对中国服务业的投资需求日益增长。第二,由于部分东道国在前沿技术和基础设施领域相对落后,而中国企业在5G、高铁建设等领域优势较为突出,可为其提供基础设施建设与技术支持。第三,中国坚定不移地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从而推动了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规模大幅增长。

    未来中国对外投资可能呈现出的趋势与特点包括:第一,在投资结构上,数字化和绿色化领域或将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潜在增长方向。一方面,伴随着新一轮产业数字化变革,各国对新兴数字化技术领域的投资需求快速增长;另一方面,为了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各国在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和绿色金融等领域有诸多投资合作的机会。第二,在投资区域上,中国坚定不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因此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投资合作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此外,随着RCEP的全面生效,各成员国之间的投资合作也有望进一步提升。第三,伴随着全球首个多边投资协定《投资便利化协定》文本谈判成功,未来全球投资环境将趋于稳定,企业“走出去”将拥有更多保障。第四,今年7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强调要为民营企业拓展海外业务、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以及参与境外项目提供更多鼓励和支持。由此可见,未来民营企业或将为对外投资的增长注入新的活力。

    张海亮:随着中国企业的发展壮大,以及高水平对外开放、共建“一带一路”、RCEP生效实施的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进程日益加快。此外,中国致力于推动从依赖传统制造业向更加高端和创新驱动的产业转型。通过布局全球供应链,适应新市场的需求,把握更多的市场机遇并分散风险。

    放眼未来,中国对外投资可能有如下趋势与特点:第一,随着中国企业的发展壮大与产业转型的进一步升级,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将参与国际市场,投资规模和东道国区域将呈扩大趋势。第二,2023年6月2日,RCEP对菲律宾正式生效,标志着RCEP对15个签署国全面生效。出于投资安全、投资便利、关税优惠及原产地规则考虑,中国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与RCEP签约国的投资将进一步增长。第三,对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租赁、商务服务业的投资仍将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第四,为寻求扩大规模和业务范围,海外并购成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重要方式。并购项目中,从交易数量与金额来看,先进制造与运输业、金融服务业占比较高。第五,来源于广东、上海、浙江等地区的企业对外投资较为活跃。

    值得一提的是,全球供应链在发展中趋向多元化,企业在选择投资目标时应更加注重多国市场的平衡与分散风险。此外,跨国运营具备合规风险高、业务复杂等特点,叠加国际市场需求放缓、全球经济复苏弱于预期以及近期人民币汇率波动较大等挑战,建议中国企业在对外投资时加强风险防范,注意海外投资资产安全。

    张建平:对外投资加速与中国发展阶段有关,也与双循环战略的实施以及提升全球竞争力的需求有关。在共建“一带一路”的推动下,中国绿地投资、并购投资高速成长,对于构建全球供应链和价值链、建设境外工业园和产业园、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中国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投资已超过200亿美元,在中国对外投资规模中的占比接近20%。

    未来,预计中国对外投资规模有望进一步放大,对外投资结构也会进一步优化,先进制造、中国服务有望成为“走出去”的主力军。中国将着力培育和提升“走出去”企业的品牌影响力,激励企业通过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凭借品牌和技术实现跨国经营,构建更加紧密的全球供应链和价值链体系。

    霍建国:中国已是全球制造业大国,但与制造业强国仍有明显差距,尚需作出长期艰苦的努力,且需要有一套合规的产业政策加以保障。目前出现的部分产能向东南亚转移的趋势值得细细研究,因为早期转移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以鞋帽和玩具加工为主,但近年来出现了家电和新能源设备加工制造的转移趋势,须引起高度重视。总体来看,优势产能向海外转移是企业跨国经营的需要,也是企业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有效途径。但过快地转移不利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和就业的稳定,应进一步明确并规范管理措施。

    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中国企业加快国际化经营是有内在需求的,关键在于中国的管理体制要明确哪些是支持的、哪些是应该加以限制的。我们需要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走出去”的配套政策,坚定支持企业国际化进程。

    (中国商务新闻网)


专家讲堂
  • 深化改革推进开放创新 加快构建双循环经济体系 重塑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 “两新一重”协同推进,助力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 关于提升园区项目建设配套服务水平的调研报告

  • 应对全球产业链结构性重构的五大举措

  • 稳步推进新基建须做到“五个结合”

  • 怎样界定新基建概念:最大特点是市场化投资

  • 区域发展为什么要因地制宜?来自开发区整顿的

行业动态
电子期刊
友情链接: 安优网络
如神咨询 版权所有 苏ICP备120242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