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热点资讯

    创新企业非得IPO?——股权资本市场的弱项

    时间:2023-06-25

    当科技创新变成企业IPO重要条件之时,我们是否意识到:企业IPO这条路不仅艰难而且成本高昂?一家小企业,如何支撑高昂的顾问、审计、尽职调查等巨额开销?支付了这些费用,企业还有多少经费支撑业务发展?支撑科技进步?有人会说,你这是杞人忧天。前期进入的投资者一般都神通广大,他们才是安排企业上市最主要的操持者。如果情况真是如此,今天也就没必要写这篇文章了。

    我们看到的实际情况是,部分拟IPO的中小企业,它们基本属于“押赌”,倾尽所能奔向股市。整个过程,企业甚至不惜欠薪,只发给员工生活费,而几乎所有资金都堆向了中介机构。因为要上市,所有文件必须齐备,而这些文件只能依赖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以及证券机构等中介机构。所以,企业能上市当然幸运,可一旦上市搁浅,对企业而言,损伤巨大,甚至需要很多年才能恢复元气,有的顶不住压力就很可能垮掉。

    试想,这样的过程何等残酷?又如何能够更好地推升创新进步?科技创新企业发展本来就要有足够的资金注入,初创时又大量使用“期限较短甚至和企业有对赌协议”的资本,结果会是怎样?豪赌上市。于是一方面,股市IPO排长队;另一方面,科创企业IPO“带病闯关”的问题并不罕见;再一方面,各类创业投资者以所投企业上市作为成功标志。

    难道创业成功自古真的只有IPO一条路?1999年,在中央电视台制作大型专题片《资本市场》时,我专门花了很长时间研究美国硅谷。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发现是:美国硅谷中的小微创新企业其实早就被大型企业盯上了,而创新资本依靠IPO退出者不足5%,95%以上的成功退出都是依托大型企业收购完成的,同时也使小微企业获得了大资本的支撑。

    而国内资本市场缺了一条重要的路径——企业收购市场,而收购市场的活跃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

    很遗憾,多少年以来,企业收购之路一直不畅。为什么?据我分析,可能有三点原因:第一,“宁当鸡头,不做凤尾”的文化意识强化了许多企业争当“鸡头”的赌性;第二,一些大型企业看不到小微企业的创新能力,看不起小微企业的创新成果,甚至什么都想自己干;第三,资本市场及其相关政策缺乏对创新收购的激励机制,尤其是对小微科技企业的收购出价不足以构成吸引力。

    怎么办?文化意识问题需要引导,但更重要的是:大型企业需要具备通过收购实现技术储备的冲动,同时摒弃歧视性出价。

    最近,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暨并购重组工作专题会,研究“央企要以上市公司为平台开展并购重组,提高核心竞争力”问题。会议旨在“持续推动中央企业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工作,聚焦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交流工作经验,明确工作思路”。会上,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介绍了近年来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有关情况,并从资本市场监管角度对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进一步通过并购重组提质增效、做优做强提出了期望和建议。

    这是积极变化。过去,一提到央企国企的兼并收购,往往就让人理解为央企、国企为做大做强而在彼此之间实施兼并收购,近几年发生了一些变化,收购视野正在逐步放宽。希望未来国企、央企能够更多关注那些创新型的小微企业,为强化自身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上下游的整合能力而收购,同时也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了一条“省事儿”的退出之路。从国家战术角度看,国企央企这样的行为,也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条远比IPO更节约社会资本的道路。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专家讲堂
  • 深化改革推进开放创新 加快构建双循环经济体系 重塑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 “两新一重”协同推进,助力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 关于提升园区项目建设配套服务水平的调研报告

  • 应对全球产业链结构性重构的五大举措

  • 稳步推进新基建须做到“五个结合”

  • 怎样界定新基建概念:最大特点是市场化投资

  • 区域发展为什么要因地制宜?来自开发区整顿的

行业动态
电子期刊
友情链接: 安优网络
如神咨询 版权所有 苏ICP备1202427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