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热点资讯

    浙江省委书记频提的“地瓜经济”:各地都在怎么做?

    时间:2023-05-26

    2023年,“地瓜经济”一词在浙江成为了一个“高频热词”。开年的全省“新春第一会”上,浙江省委书记易炼红把“地瓜经济”与推进开放提升、打造高能级开放之省列为全省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从各地领导企业调研到“新春第一会”,“地瓜经济”频频成为拼开局、拼经济的热词。园小链选取地瓜经济的温州、宁波实践模式供大家参考。

    01地瓜经济的宁波模式模式

    近日,宁波市委书记彭佳学在全市“打造一流城市、跻身第一方阵”动员会上提出,大力实施“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打造更具韧性、活力、竞争力的“地瓜经济”。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形象地提出“地瓜经济”的比喻:地瓜的藤蔓伸向四面八方,但它的根茎还是在这块土壤上,藤蔓的延伸扩张最终为的是根茎能长得更加粗壮硕大。“地瓜经济”的最大特点是开放性和包容性。

    开放是宁波最大的优势。当前,面对各种资源要素制约,特别是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挑战,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开放不动摇,把高水平“走出去”与高质量“引进来”有机统一起来,打开竞合共赢的新空间。

    “向东是大海”的豪情壮志“走出去”。鼓励更多企业主动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面向全中国,辐射全世界,把发展的触角伸向各个角落。要有“到大海里游泳”的勇气,积极参与国内外交流合作与竞争,在大风大浪中经受考验,发展壮大。

    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怀“引进来”。前不久宁波出台《关于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工作的若干措施》,以25条新政对现有招商引资工作体系进行优化重塑,着力打造全球优质外资集聚地、头部企业投资向往地。要抓好新政落地见效,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努力吸引更多“地瓜”扎根宁波。

    地瓜长在土壤里,块茎在地下,而藤蔓在明处,一般看藤蔓长势基本可以判断,地瓜会有一个怎样的收成。好比我们城市的经济,只靠单打独斗,施展到底有限,只有“伸发出去”,把各方面资源引进来为我所用,才能让城市建设地更有实力、更具活力,更富竞争力。这就是“地瓜经济”的主要内涵了。

    “地瓜经济”绝非“吃瓜群众”吃出来的,而是要坚持不懈“干出来”的。比如,作为外向型城市的宁波,分批组织企业家包机到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签单子”,组织考察团到安徽合肥等城市“取经”,正是印证了“跳出宁波,发展宁波”“跳出国内市场,寻找国外市场”的发展思路,目的都是“反哺宁波”,汲取能量,扩大优势,把宁波“经济总量”提上去。

    如何让“地瓜”越长越多,越吃越香甜呢?前提是需要一块“肥沃的土壤”。我们都明白“打铁需要自身硬”和“筑巢引凤”的道理,要打造好高能级平台,建设好孵化基地,优化好营商环境,和完善好配套设施等,更需要一些好的落地政策加持,甚至培育出一批“藤蔓型人才”:他们可以走出去闯世界,也可以回到家乡建设家乡,在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宁波有发展的“基因”和广阔的施展空间,宁波的制造业“底子”,无论在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还是在万亿俱乐部中,都居头部位置,同时拥有石化、汽车等万千亿级产业集群,更是全国知名的“单项冠军之城”。而新老“宁波帮”,更被形象地比喻为“藤蔓型人才”,他们活跃在国内外各大城市,擅长“宁波的故事”,并把优质的资源项目介绍给宁波。正是如此,宁波发展“地瓜经济”就有了切实的抓手和基础,高水平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市域样板和国际化滨海大都市,才能不断推进。

    02地瓜经济的温州实践模式

    走出去再回归,一路“从无到有”走向“从大到强”,作为全国较早践行“地瓜经济”的城市,越来越多温商扎根本土,把根茎伸向国外,伸向全球产业链,不断丰富着新时代的“地瓜经济”内涵。

    1)地瓜经济:从走出去到回归,落地生根枝繁叶茂

    曾几何时,为获取更多土地、市场、信息和各种生产要素,温商不断走南闯北,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不少龙头企业开始到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地投资,向外生长。

    在走出去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本地产业空心化的质疑声。作为电气产业龙头企业,德力西集团就是最早一批在“地瓜理论”鼓励下加快走出去步伐的企业,无疑是最有发言权。

    早在2002年,德力西就考虑全国布局,面对走出去,有很多设想和顾虑。几番商讨后,最终选择走出去把研发总部、营销总部放到上海,抢占全国市场,还要去抢占国际市场。事实证明,走出去,才能发现世界的精彩。德力西与施耐德合资组建德力西电气,一下子打开全球市场。但这还不是最大的收获。大约20多年前,德力西在德国的施耐德工厂洽谈,发现他们的厂房面积还不及我们的十分之一,然而385名工人却能生产5500余种产品。这种冲击让公司很早就开始大手笔投入技改和智能化改造。从追赶到引领,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德力西正在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灯塔工厂”。

    过去走出去吸收养分,现在已经到了结果的时候。20年来,德力西年营收翻了10倍,“藤蔓”延伸到了全国、全球,但“根”始终扎在发芽的地方。在家乡乐清不断追加投资,建设了智能化水平一流的湖头园区,向上下游企业共享精益生产、质量管理、行业最新技术趋势与解决方案,协同产业链发展,大约有七成营收、四成产值、六成纳税都是在乐清。

    德力西只是温州“地瓜经济”的冰山一角。当前温州电气集群在海外已设立100余家销售机构、子公司和生产基地,实现了先进技术和产品的全球化布局,把全球市场最新讯息和新技术第一时间反馈到温州。而在温州20家A股上市公司,就有12家公司在上海、杭州、苏州等长三角城市设立全资子公司,分别从事研发、营销等。在上海、杭州等地布局建设科技飞地10家,成为“地瓜经济”先行者。

    2)融入全球供应链,迭代升级“地瓜经济”

    从单一缓解用地瓶颈制约到融入全球供应链,随着国家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温企不断转变走出去方式,丰富着新时期“地瓜经济”的内涵。

    如果从现在看上世纪90年代的企业走出去,这一波看似“逼迫”的开放,对于很多温商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在全球供应链重构大时代背景下,不少走他乡企业家们率先喝到“地瓜经济”红利的头口水。

    新德集团董事长刘红军表示,欧洲客户出于关税便利的考量,要求在孟加拉国设厂;合作伙伴要开拓埃及市场也会要求他们到埃及设厂,“但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并不被动,因为这既是客户的需求,也是我们的主动选择,能够省下成本实现共赢,合作推进也更顺利。”

    不少温商意识到,在当下的全球供应链重构中,如果对趋势视而不见,终究会被“踢”出全球供应链,与其等回过神来都没有挣扎的余地,不如逼一逼,迈出这一步。而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有企业感到痛苦甚至被淘汰出局,但对多数企业而言,这也是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如力达电器作为新能源汽车高压连接系统领域的明星企业,历时45年完成了在上海、广州的产业布局,拥有覆盖珠三角及长三角、集研发与生产于一体的产业基地,在北美、德国、日本等配置了世界级研发团队。近年总部从广州迁回温州后,2022年产值同比增长68.3%。该公司负责人坦言没有当初走出去整合外部先进的生产资源,很难会有今天的局面。

    当前不少像力达一样的企业主动融入长三角制造产业链。经过多年深耕,有的企业已经成为链主型企业,有的成为区域制造不可或缺的一环,甚至成为全球细分行业具有影响力的隐形冠军企业和“小巨人”企业,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走出去相比,在全球供应链重构中,温企走出去不是简单的“搬家”,而是分工调整,向高附加值、高端方向升级。

    3)做大总部经济,滋养土壤为回归注活力

    地瓜的藤蔓伸向四面八方,但根茎依然在这片土壤。总部经济是典型的“地瓜经济”,温州利用在外温商强大的资源,不断促进温州人经济与温州经济融合发展。

    青山控股集团无疑是温州总部经济最具典型的代表。这是一家从温州起步、省内发展,走出浙江、迈向全国,跨出国门、走向世界的不锈钢完整产业链跨国公司,如今也响应浙商回归的号召,将总部大楼建在龙湾区,将企业创意、决策、指挥等高端智能的所有关联环节进行大规模聚集,对于拉动整个不锈钢行业领域及服务业的高速发展、促进温州实体经济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让地瓜根壮藤蔓,土壤至关重要。这几年温州不断滋养地瓜土壤,相继出台一系列招大引强优惠政策,以全生命周期建立全程服务机制,完善细化优化项目全链条服务,为总部回归提供长远支撑。随着营商环境不断提升,温商回归、总部回归、资本回归成为“地瓜经济”一道靓丽风景线。

    “这几年全市投资软环境也不断优化,公司从意向回归到项目一期建成投产,用了不到2年时间,大大超出了原来预期。”阿联酋浙江侨团联合会创会会长姜捷说,他回归家乡,在鹿城总投资建筑“阿联酋高分子幻彩新型板材生产制造”项目生产的0.010毫米涂层铝箔卷在中东地区的市场占有率达70%。

    拥有245万在外温商,约70万分布在五大洲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268个地级以上城市成立温州商会,建立了覆盖全国、连接世界的网络。随着温商回归回速步伐加速和引进项目结构逐步优化,为从更高层次提升“地瓜经济”,当前温州已出台支持总部企业高质量发展计划,提出未来5年内实现世界500强、中国企业500强以及大型央(国)企、独角兽、上市企业等头部企业在温州设立总部数量突破100家。对符合条件的总部企业给予奖励,并在用地、人才、财政、金融等方面进行支持,让“地瓜”根茎更壮、藤蔓更广。

    03浙江嘉兴市委书记陈伟:要强化招大引强和培大育强两个抓手,壮大“地瓜经济”块茎

    5月10日,浙江嘉兴市委书记陈伟赴桐乡调研“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外开放的重要论述精神,按照省委部署要求,在深入实施“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中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建设更具韧性、活力、竞争力的开放型经济。

    他鼓励企业立足本土、敢闯敢干,发挥“地瓜经济”特色优势,把根系扎得更深一点、让块茎长得更壮一点,为嘉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他指出,要进一步优化规划设计、完善功能布局、强化要素保障,高质量开放发展、高标准建好项目,打造总部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和“地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样板。

    他强调,要强化招大引强和培大育强两个抓手,壮大“地瓜经济”块茎。用好产业链招商、资本招商等手段,持续掀起招商引资的热潮;积极培育本土链主企业、上市公司、跨国企业,打造一批具有行业话语权的领军企业。要突出交通和物流两个关键,延伸“地瓜经济”藤蔓。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加快打造“公铁水空”联运枢纽,提升物流通达能力,构建畅行全球的物流网络,让各种资源要素高效流动起来。要做好外贸和外经两篇文章,繁茂“地瓜经济”枝叶。积极培育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等新业态,支持企业抢订单、拓市场;鼓励企业在海外布局产业链供应链关键节点,高水平开展精准合作。要优化平台和环境两个要素,厚植“地瓜经济”沃土。耕好开放平台“高产田”,做实产业集聚、增长引擎等功能,支持传统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施好营商环境“复合肥”,为企业提供充沛“阳光雨露”、注入强劲“动力活力”。

    04北大教授平新乔:浙江“地瓜经济”的进化和实践启示

    “地瓜经济”来概括浙江经济发展特色和发展战略,不仅体现了“立足浙江发展浙江”“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的立意,而且蕴含着浙江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实践智慧。“地瓜经济”涉及到经济发展的“根”和“藤蔓”、企业与网络、本土经济基础与对外发展、走出去与请进来、资本输出与反哺本国本地经济发展升级乃至经济的内循环与外循环之间的链接等一系列关系。

    1)“地瓜经济”的鲜明特色

    以企业为本。地瓜的“瓜”,就是企业,也指企业的产品、技术、人才和企业所拥有的一切资产的价值。地瓜的“藤蔓”,是指企业向外部伸展出的联系和链接。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向外部采购各种生产要素,企业在做大做强的过程中也会发生生产过程的分离,衍生出许多分企业。因此,我们讲“地瓜经济”,实质就是讲以企业发展为本、以企业为核心发展健全企业的一切内外关系。这些企业内外关系不可能只限于本地空间范围,会呈现出类似于地瓜藤蔓向邻家园子延伸的状态,称呼这样的经济发展生态为“地瓜经济”是非常贴切的。

    以网络为基。“地瓜经济”是一种网络经济。网络的基点是“瓜”,也就是企业;网络的线是“藤蔓”,也就是企业的内外联系。瓜与藤蔓之间,存在“瓜连藤”“藤结新瓜”“新瓜又连新藤”“新藤又结新瓜”的发展趋势。比如,企业在外地“站住脚”后,相当于结成一个新地瓜。在此基础上发展工业园区,就是把“新地瓜”做大,这又必定会蔓延出新的经济关系,蔓延出新的藤蔓。这样,就会形成一个以浙江为根并整合全球资源的大网络。

    从市场中来。地瓜藤蔓的延伸不是政府主导的,而是市场自然而然发展的结果。地瓜藤蔓所形成的空间范围,取决于企业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总量。地瓜藤蔓能否在省外、国外落地,取决于当地政府的管辖和调节,也离不开浙商自身的打拼。因此,浙商在外发展,要遵从投资地的文化、法律,也要为当地经济发展作贡献,为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作贡献。浙商在外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而是一个充满风险、挫折的过程,是一个“磨蹭”的过程。不可能期望“地瓜”的藤蔓伸展出去,就能很快抱一个“大地瓜”回来。

    2)浙江“地瓜经济”的进化

    50年来,浙江的“地瓜经济”经历过四次“进化”: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创时期,浙江乡镇企业派出成千上万的“采购员”,到省外找原材料,找国企淘汰的旧机器,找产品市场,可谓“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以乡镇企业为“小地瓜”、链接全国市场的初级“地瓜经济”在浙江形成规模。那时的“地瓜经济”带有依托大城市经济的特征:即为大城市制造业做零配件,或者承接国有制造业更新升级后所转移出来的产业,如绍兴的轻纺工业、永康的小五金产业等。

    20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前10年,到省外、国外开办企业,在藤蔓延伸处又结新瓜。截至2013年,浙商企业的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存量已经达到109.8亿美元,在全国省级排名里位居第六。浙江也逐渐增加“外省投资者”来浙投资的占比,省外投资占浙江投资总额的比重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6%上升到近年的27%左右。目前,在浙江的省外投资者最多的省份前五位依次是安徽、江西、河南、江苏与湖北。这说明,地瓜藤蔓的延伸高度依赖于文化与历史所形成的社会网络。

    2012年之后的10年,受中美贸易摩擦和新冠疫情影响,在曲折中升级。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存量方面,浙商企业在2017年达到历史最高值983.9亿美元,2018-2020年,这个存量有所下降,但是在2021年回升至823亿美元。总的看来,在2012-2021年,浙商对外投资的存量增长了7倍。这一阶段的“地瓜经济”具有一些重要特点:第一,“地瓜”做大了。与2010年前相比,浙商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从不到60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代的近千亿美元。第二,布局更自觉。过去,浙商企业走出浙江时,往往是遵从“bottom-up”(自下而上)的模式,即企业到省外、国外发展,遇到什么机会就抓住什么机会。而现在,企业向外发展开始有“top-down”(自上而下)模式了,即企业选择什么产业、在什么地区投资,也要同时考虑公司的发展使命和战略定位。第三,产业结构有提升。靠近世界技术与产业价值链高端前沿,重视在东南亚、中美洲的布局。因为东南亚地区在社会网络上与浙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中美洲目前欢迎我们去投资,有利于我们接近和进入北美发达市场。截至2020年,浙江省经审批核准或备案的境外企业和机构共11066家,覆盖全球148个国家与地区。

    2022年以来,尤其是党的二十大以后,“地瓜经济”进入一个新发展时期。一是主动接近发达国家市场,大力开辟和建设墨西哥工业园区。墨西哥是《美墨加协定》签约国,进入墨西哥的浙商可以享受出口美国、加拿大的低关税甚至零关税,这就规避了美国对我们的贸易壁垒。二是强调藤蔓“反哺”根茎,强调在“走出去”的同时,做好“头部项目”和“总部经济”。三是随着高水平对外开放成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可能出现多个省份和地区同时发展“地瓜经济”的场景,浙江要与兄弟省份多多合作,把中国的“大地瓜经济”做好。

    3)“地瓜经济”与产业升级

    发展“地瓜经济”要澄清几个问题:

    第一,即便是去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也有利于“地瓜经济”做大做优。浙商将一部分产能转移到国外,能利用到更廉价的生产要素,也缩短了与终端市场的距离,这就可能降低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而提高效率就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涵。这个道理,经济学家弗农(R.Vemon)早就指出过。他说,当企业的生产处于标准化阶段、价格竞争激烈时,就应当把生产业务转移到劳动力成本低的国家。

    第二,如果遇到机会接受世界产业链里一个环节的加工制作招标,就有可能通过“干中学”的方式接受发达国家的技术溢出。最先进的技术是会通过产业链和劳动者的人力资本外溢的。只要在国际产业链里打入一个环节,把该环节所蕴含的技术消化透了,就可以向两头发展。一头是“往上”发展,进一步学习支撑现存生产环节技术的基础技术,一步步向更上游的技术靠拢;另一头是向最终市场端前沿进展。按照技术创新的产业经济学最新理论,创新的基本要素有三个:一是跟随世界技术前沿,二是汇集含有高技术前沿人力资本的人才,三是建立大学、企业和政府机构合作的创新机构。如果能够收购一家制造前沿产品的企业,在以上三条里就至少占了两条,是有条件提升我们的创新水平的。

    第三,浙江目前强调以藤蔓“反哺”根茎,也有可能成为一个新的创新过程。要让藤蔓“反哺”根茎,首先得把藤蔓做得茂密,要利用浙江的基础设施把在外浙商所需的资金、物流和人力资本及时送到位。浙江在基础设施上具有数字经济网络和人工智能产业优势,以及以宁波舟山港、“义新欧”中欧班列为代表的物流枢纽优势。我们应该努力利用这些一流的基础设施来支持浙商在全世界的发展,这样才能为省内企业提供更多的订单,为省内经济发展输送人才,把在海外学到的技术带回来。我们目前强调头部项目和总部经济,这个思路非常正确。头部项目是指一条产业链上价值最大的那几个项目,是产业链里的核心价值所在,一般与研发密切相关。总部经济的“总部”则是指跨国公司的指挥决策中心所在地。总部经济往往会集中几个头部项目,但总部经济不等于头部项目。

    今年以来,浙江各地以相当力度推进总部经济和新工业科技园区的建设。这里需要注意几点:

    一是我们与美国在创新模式上有差异,美国是以“闭路式”研发先导推出新型产品的,即产业新形态先是在国家支持的实验室里设计、试验,然后再让私人部门去推销。而德国、日本和中国在产业产品创新领域则比较重视“制造先导”的创新模式,比如日本20世纪80年代的“质量革命”、德国工业4.0模式都是主张从解决制造实践里的技术问题出发进行研发。工业研发与基本理论研发还是有区别的,因此,我们要重视就“地瓜经济”里的升级问题展开攻关。

    二是工业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不同于基础理论创新,那些认为工业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只需要交给企业家去做的想法就显得太简单了些。政府人员要组织、要关注,也要引导。

    三是工业创新基本上属于应用创新,创新机构在其中具有重要作用。创新机构的建立与运行也需要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深度参与。政府要承担半个企业家的功能,组织科技攻关。

    (经济参考)


专家讲堂
  • 深化改革推进开放创新 加快构建双循环经济体系 重塑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 “两新一重”协同推进,助力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 关于提升园区项目建设配套服务水平的调研报告

  • 应对全球产业链结构性重构的五大举措

  • 稳步推进新基建须做到“五个结合”

  • 怎样界定新基建概念:最大特点是市场化投资

  • 区域发展为什么要因地制宜?来自开发区整顿的

行业动态
电子期刊
友情链接: 安优网络
如神咨询 版权所有 苏ICP备12024279号-1